近日,正值盛夏三伏,安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11名同学组成的“守艺续脉”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中国宣纸文化园开展研学活动。炎炎夏日里,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方式,系统学习了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去感受和品味宣纸文化背后的魅力和独特的厚重感,领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积淀,了解宣纸的前世今生。
实践团的同学们观察与了解从纸浆到初具纸张形态的关键环节,身临其境感受这跨越千载的非遗工艺。在许许多多宣纸文化的详细介绍与书画作品后,同学们专注观摩非遗传承人演示古法造纸工艺,细细品味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造纸器具与珍贵的宣纸样本。在匠人的娓娓讲述中,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每件工具的历史渊源与工艺奥秘,领悟到传统技艺中凝结的智慧结晶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在文化园的展示区域,泛黄的古籍与带着岁月痕迹的工具静静陈列,一股穿越千年的沉静氛围悄然弥漫。团队成员的目光聚焦于展柜中唐代的宣纸残片,由此展开了一段始于东汉、盛于明清的漫长历程。从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形成的早期形态,到泾县工匠独创的“沙田稻草+青檀树皮”配料,再到明清时期成为宫廷御用纸的鼎盛阶段,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在成员们的惊叹中生动起来。这场在文化园的沉浸式体验,让宣纸从书本里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画卷。那些尘封在时光里的故事,借助实物与讲解的结合,在团队成员心中逐渐鲜活,也让这份延续千年的文化底蕴,在当代人的认知中更显清晰厚重。
目前,泾县宣纸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宣纸传承人介绍,相较于国外的纸张制作技艺,泾县宣纸制作在多个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选材上,仅采用当地特有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这些原料的纤维特性是其他地区材料难以替代的。气候上,泾县四季分明且湿度适中,为纸浆发酵、纸张晾晒等环节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这是国外多数地区难以复制的。地理条件更是得天独厚,青弋江水质纯净、酸碱度适中,对纸张的韧性和耐久性起到关键作用;而两岸的土壤环境,也让宣纸原料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了独特品质。正是这些综合优势,让泾县宣纸制作技艺在全球纸张制作领域独树一帜。
本次探寻之旅,安徽农业大学“守艺续脉”社会实践团队以走访匠人、深度访谈触摸宣纸技艺的时代脉动,借亲手参与抄纸、晒纸等工序的非遗体验感受匠人精神的厚重温度,在陈列着古纸样本、传统工具的博物馆里读懂千年传承的文化密码。宣纸是青檀皮与沙田稻草的自然馈赠,更是历代匠人指尖智慧的人文凝聚,成员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领悟非遗背后的生态哲学与技艺坚守,盼这份发自心底的热爱化为薪火,让古老宣纸技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光彩,书写非遗传续的崭新篇章。(撰稿:张安萌 吴雅娴 史丽娟 图片:吴雅娴 张安萌 郭津辰)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安萌 吴雅娴 史丽娟 郭津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安萌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