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左亿豪)2025年5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关于遴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的公告》,共遴选出1500支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服务团队。同年7月,由哈尔滨华德学院团委指导、雷锋精神践行团成员组建的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黑龙江省暑期“三下乡”重点团队)成功入选。团队纵贯7个省份(1个自治区)20个地区开展为期20天宣讲,辐射荆楚主阵地与黑、宁、苏、滇等域。萃取冰雪奋斗、红色信念、科创自强、民族协作等基因,与“两弹一星”精神互熔,借“云课溯史+实践筑魂”双线联动,面向幼年儿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社区党员等不同群体进行宣讲,服务覆盖2000余人次。青铜峡风拂过秦淮河浪,长白山雪映苍山月影,更以“家校社”协同长效机制,让“两弹一星”的精神火种跨域燃亮青春奋进征途 。

案头深耕

调研攒足宣讲底气

当戈壁滩的蘑菇云凝成永恒的信仰,当隐姓埋名的赤子用风骨撑起时代的脊梁,“两弹一星”的精神从未远去。宣讲团团长李天赐及团队成员深谙“精神落地需先扎根案头”,将晦涩核工业往事,熬成能漫过乡野门槛的家常叙事;又沿七省廿地脉络溯源,把黑龙江冰雪里的“死磕劲”、宁夏红壤中的“赤诚骨”、江苏科创间的“自强魂”,一一与“两弹一星”精神筋骨对榫,让奋斗密码在地域文化里锚定共鸣。就连宣讲手册、模型,都被摩挲出褶皱:图片怎么裁更戳心窝?故事怎么讲能抓住眼神?案头的“锱铢必较”,悄然将戈壁信仰,酿成七省听众可品可藏的精神醇香 。

异域共鸣

“两弹一星”故事跨过语言墙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城芯的巷道褶皱里,一场突破语系的对话悄然发生——宣讲团成员马毅与外国访客的不期而遇,本是语言藩篱横亘的交流场,却因“两弹一星”精神的辐射,化作文明互鉴的微缩剧场。语言不通,大家就攥着导览手册,指着照片、比划手势,讲戈壁滩里科学家们“算盘敲核数据、稿纸堆里熬通宵”的故事。外国友人听得专注,指尖轻轻碰了碰模型,盯着史料照片半天没挪眼。明明说着不同语言,可“死磕难题、咬牙干成”的劲儿,竟顺着眼神和动作,直直传到对方心里。这场意外的交流让大伙明白:不管哪国人,对“奋斗到底”的敬重是共通的——语言没拦住的,是人类都认的精神硬货,就像“两弹一星”里的拼劲,搁哪都能撞出共鸣。

童声传颂

“两弹一星”故事架起传承的桥梁

在江苏省徐州市的课堂上,孩子们眨着好奇的眼睛,小手高高举起:“那些造火箭的科学家爷爷们一定很厉害吧?”为了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童趣教育,团队成员左亿豪把深奥的科技知识转化为互动游戏、趣味视频和手绘故事书,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生动的课堂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更让功勋科学家的事迹变得可触可感,在他们心中播下探索的种子。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社区圈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弹一星”情景剧正在上演。团队成员殷鑫昊在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民生社区团组织兼任副书记期间,实地考察宣讲当地10个社区,并积极参与当地特色暑期儿童课堂,通过角色扮演和沉浸式互动,让孩子们化身“小小科学家”,亲身体验奋斗的故事。当稚嫩的脸庞绽放笑容时,科学的种子已悄然生根。这场活动不仅让历史有了温度,更以最生动的方式将“热爱祖国、自力更生”的精神烙印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了科技报国的理想火炬。

秉持"传承为要、寓教于乐"的理念,团队始终抱着"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讲故事"的初心,把"两弹一星"的感人故事编成有趣的绘本、好玩的游戏。在宣讲过程中构建起涵盖科普教育、艺术创作、实践体验等多维度的育人体系,将"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与儿童认知特点有机结合,为孩子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载体,有力推动了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青春返航

“两弹一星”精神的校园回响

思想照亮前路,精神引领成长,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在教育宣讲中生动践行。在绥化市海伦市第二中学、哈尔滨市荣智学校、佳木斯市立人高级中学等多所高校,宣讲团成员王相维、黄蔓、陈思棋通过精心准备的PPT演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讲述了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重点呈现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展示了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攻克技术难关的感人事迹。

“看到老一辈科学家在戈壁滩上用手摇计算机完成复杂运算的故事,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精神。”一位学子在互动环节动情地说道。通过数据对比和实物模型展示,宣讲直观呈现了我国核技术从起步到领先的发展轨迹,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得到具象化诠释。

巷议传情

“两弹一星”故事在邻里间流淌

“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深入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军马场社区、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周新花园、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夏集镇新高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风区共青团委等基层社区开展主题宣讲活动,让科技报国精神走进寻常百姓家。宣讲团成员李天赐、肖红静、周立威、李澳以及陈思棋采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社区广场、活动中心等场所,通过讲故事、拉家常、发传单等方式,生动展现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宣讲团成员吴佳泽、王博以"一度电的奇幻旅程"为主题,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核能科普讲座。他们用"烧开水"的日常现象形象比喻核电站工作原理:"核反应产生的热量让水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通过重点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并对比传统能源与核能的碳排放数据,让居民直观认识到核能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价值。这种生活化的科普方式不仅消除了公众对核能的认知误区,更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宣讲实践充分证明,将高深科技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既能有效普及科学知识,更能让"两弹一星"精神深入人心,启示人们科技创新需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民族复兴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奉献。

这场跨越七省二十地、深耕二十日的青春宣讲,恰似一场炽热的精神的延伸,从荆楚根系向黑土、塞北、江南、云岭延展,这场宣讲的精神奔赴,本质是地域特色与家国信仰的跨时空共振。宣讲团走过的每一站,都在叩问同一个答案:如何让“两弹一星”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青年的眼眸里,燃成永不熄灭的光?

我们仰望的戈壁星光,原是先辈熔铸生命燃成的火炬;而今七省二十地的青春足迹,正将火种锻造成照亮未来的光河——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永远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把二十日的深耕,活成一辈子的传薪,让“两弹一星”的光芒,永远在青春的坐标系里,锚定方向,点燃远方。

尺素传薪

感谢信里的“两弹一星”精神共振

以下是来自全国多地的感谢信,对哈尔滨华德学院宣讲团深入宣传“两弹一星”精神表示由衷感激: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左亿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左亿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