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里桥街道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川剧文化传承活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智启川腔:基于数智融合的川剧非遗活化路径研究” 创新训练队的大学生讲解员们,带着川剧的 “麻辣味” 与科技的 “未来感”,为街道的两个爱心暑托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两场沉浸式非遗课堂,让悠久的川剧艺术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新生。
萌娃初遇川剧:在色彩中触摸非遗温度
“小朋友们见过会变来变去的脸吗?” 在低龄班的课堂上,商宸语同学的提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课堂伊始,商宸语同学用生动的语言揭开了川剧的神秘面纱:“变脸就像川剧的魔法,是历代艺人留下来的宝贝。” 当讲到变脸的起源时,有孩子兴奋地举手分享:“在国外看过川剧表演!” 稚嫩的话语印证着川剧这门传统艺术早已跨越国界,成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
商宸语同学细细解释了变脸的演变历程:从古代先民为吓退野兽勾画面部,到成为川剧舞台上表现人物情绪的独特艺术。
当孩子们看到视频中演员瞬间变换出五彩脸谱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叹。随后,PPT 上展示的 “大变脸”“小变脸” 对比图让孩子们恍然大悟 —— 原来全脸 3 变、5 变乃至 9 变的 “大变脸” 与局部变化的 “小变脸”,藏着人物情绪的秘密。
“红色代表忠勇,蓝色代表刚强,白色代表奸诈……” 在脸谱色彩讲解环节,孩子们睁大眼睛盯着屏幕上的五彩脸谱,小手指着不同颜色叽叽喳喳讨论。当得知这些色彩密码能帮大家看懂川剧人物的性格时,孩子们跃跃欲试。在 “画脸谱” 实践环节,范钱韵同学给孩子们仔细讲解该如何绘画脸谱,她的讲解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一过程。讲解完之后,商宸语同学和范钱韵同学化身耐心的指导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勾勒线条、调配色彩。
有的孩子模仿着英雄人物画红脸,有的偏爱表现刚强性格的蓝脸,还有的大胆创新,给脸谱加上了自己喜欢的花纹。
一位低龄班同学低头创作自己画的 “红脸关公”十分激动,为自己的精湛画作感到兴奋。活动最后,大学生们为每位完成作品的孩子颁发了 “最佳创作奖” 荣誉证书,孩子们捧着自己的脸谱作品,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小小的画笔不仅画出了五彩斑斓的脸谱,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少年解码川剧:用科技解锁非遗创新密码如果说低龄班的课堂是色彩的启蒙,让孩子们于色彩了解川剧文化,连接中国情怀,那么高龄班的川剧课堂则是一场融合知识与趣味的 “文化闯关”,于实践中以AI技术赋能川剧未来,弘扬传统文化。“川剧又称‘川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就像四川的火锅一样,有着独特的‘麻辣味’风格。”梅丹丹同学的比喻让同学们会心一笑。在观看川剧经典片段后,孩子们围绕变脸技巧展开热烈讨论,从 “抹脸”“吹脸” 到 “扯脸”,一个个专业术语从他们口中说出,展现出对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孩子们的踊跃发言,也让他们收获属于自己的川剧脸谱。
当讲到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时,95 后川剧脸谱传承人熊启的故事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这位年轻的传承人用 AI 技术设计脸谱,还教海内外的小朋友画脸谱呢!” 梅丹丹同学展示着熊启用华为 MateBook X Pro 创作的巨型折扇图片,扇面上 102 个川剧脸谱在 AI 技术辅助下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美感。一位高龄班同学若有所思地说:“原来传统文化也能和高科技做朋友,太酷了!”
课堂的高潮当属《川剧密码:哪吒敖丙降妖记》解密短剧环节。“太乙真人的脸谱宝盒被妖怪偷走了,世界变成黑白色啦!” 随着刘晓琳同学的情景导入,孩子们瞬间代入角色。在分组完成闯关任务时,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用平板输入关键词生成场景图片,有的查阅脸谱色彩口诀设计人物形象,还有的构思故事情节确保每一幕衔接流畅。“第二幕要画出‘扯脸’的动作,记得背景必须是舞台!”“第三幕补歌词要押韵,还要有川剧帮腔的感觉!” 各组队员热烈讨论,将学到的川剧知识与 AI 工具运用得得心应手。
二十分钟后,各组依次展示作品。有的小组为哪吒设计了 “红脸忠勇” 脸谱,用火焰元素表现他的果敢;有的小组通过 AI 生成的鲜艳背景,让敖丙的 “吹脸” 动作更具视觉冲击力。当第四幕 “彩色世界恢复” 的图片展示时,课堂上响起热烈掌声。大学生评委们根据创意性、知识性和团队协作能力评选出获奖小组,颁发了 “最佳设计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故事奖” 奖状.
数智融合传承:让非遗在创新中永葆活力
两场活动虽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却有着共同的内核: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低龄班的脸谱绘制注重情感体验,让非遗在具象的色彩中变得可触可感;高龄班的闯关游戏侧重思维训练,引导孩子们用科技手段解读传统文化内涵。这种分层设计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非遗传承的 "精准滴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创新训练队指导陈之瑜老师表示:“希望通过数智技术打破非遗传承的时空限制。针对低龄班的孩子,活动精心设计了趣味探索环节。孩子们拿起画笔,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与非遗文化建立起独特的情感连接。他们笔下稚嫩却充满想象力的画作,是对传统文化的初次探索,每一笔都承载着对非遗的好奇与喜爱,这种趣味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而高龄班则以科技赋能非遗传承。通过实践操作,孩子们深度理解创新逻辑,运用数智技术与非遗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AI数智技术,更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让非遗文化在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立体认知。” 据了解,该团队长期致力于探索非遗活化路径,此次活动正是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的生动尝试。
从手绘脸谱的童真童趣到 AI 创作的奇思妙想,从变脸技巧的奥秘解析到非遗传承的责任担当,这场川剧文化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知识与快乐,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当古老的川剧艺术遇上朝气蓬勃的少年,当传统技法碰撞数智技术,非遗传承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讲述,而成为可参与、可创造、可延续的生动实践。正如活动中一位大学生讲解员所说:“今天的课堂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孩子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创新的方式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变脸’焕彩。”
撰文 | 刘晓琳
图片 | 范钱韵
一审 | 商宸语
二审 | 梅丹丹
三审 | 陈之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梅丹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梅丹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