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9 日至 11 日,铜陵学院会计学院 “徽风皖韵” 团队深入徽州地区,聚焦徽墨、鱼灯、茶文化三大非遗 项目开展实地调研,探寻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徽墨传承:千年工艺里的坚守
7 月 9 日,团队首站走进歙县胡开文墨厂,松烟气息中,“墨都” 牌匾静静矗立,见证着制墨技艺的千年传 承。在这里,《墨谱》记载的 “十万杵” 工艺仍在延续,老师傅们手掌虽布满老茧,却能精准感知墨坯最细 微的变化。在温度超 50℃的熬胶车间,队员们详细记录下制墨核心工序:1 公斤松烟需混合 3.8 公斤骨胶, 经 12 道工序、历时半年方可制成 “乌玉” 般的徽墨。据介绍,墨香源自中草药精华,而这熬胶环节正是制墨的关键。
面对现代工业生产浪潮,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仍坚守古法。采集松枝后需先去表皮,再置于特制窑炉中焚烧获取松烟;对于漆树和桐油,需倒入燃烧锅点燃,让膏状物在密闭棚屋内产生黑烟,再在烟上方倒置碗具,待烟尘在碗内壁凝结成墨色烟灰 —— 这一“炼烟”工序,是造就徽墨核心原材料的关键。
团队全程见证了徽墨诞生的每一步:从“拈来轻,磨来清”的龙尾石原料选择,到雕刻师傅刀锋在砚台上游走的精准,再到描金师傅提笔即成簪花小楷的娴熟。
鱼灯工艺:千年民俗的传承之惑
墨香未散,“吃天光”的乡音已漫过青石板。队员们循着晨雾中的劈竹声,找到了瞻淇鱼灯的传承地。
一只鱼灯的制作,要经历劈竹、扎架、蒙皮、绘鳞等多道工序。年近古稀的汪师傅从十五岁学艺至今,他坦言曾收过数名徒弟,如今却都散落工地或他乡谋生,传承面临困境。汪师傅介绍,鱼灯手柄选材颇有讲究,工厂竹易霉变,山中竹需经细致处理方能耐久,而 “劈竹成条” 更是核心难点,一人一日仅能完成一两只。
夜幕降临,队员亲手参与制作的鱼灯与璀璨烟花、翻腾舞龙共舞碧山夜空,非遗的生命力在光影中绽放,也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传承之路的任重道远。
茶文化:一叶一芽中的千年韵味
收官之日,团队走进谢裕大茶博园,在专业讲解中开启茶文化探索之旅。队员们化身“茶农,深入茶园,遵循“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亲身体验茶叶从枝头到杯中的蜕变过程——摊青、杀青、揉捻、烘烤,每一步都凝聚着传统智慧。在品鉴环节,绿茶的清雅与红茶的醇厚形成鲜明对比,而不同体质适配不同茶饮及保健功效的知识,更让队员们惊叹中华茶道的博大精深。一顿别具风味的茶餐,为此次文化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传承:青年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此次三下乡,铜陵学院会计学院学子不仅收获了技艺见闻,更领悟到一份“慢”的智慧:墨要阴干三年才润,鱼灯竹要晾晒两冬才韧,茶青要静置四小时才香。这些会计专业的青年,以跨界研习证明:守护文化根脉是时代赋予每一位青年的责任。正如每张合影中,年轻学子与老师傅们的手都保持着同样的姿势——一手承接,一手传递。他们将带着这份文化力量,在专业道路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永恒光华。(通讯员 江天澜 潘思俣 余可怡,指导老师:吴春香)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江天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天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