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气蒸腾。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阡陌知‘新’三下乡小队”9名师生背起行囊,踏上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镇麻村土地,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以助农直播为笔、基层调研为墨,书写高校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篇章。
一场跨越城乡的直播接力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麻村老乡刚摘的蔬菜瓜果,新鲜水灵,带着田间暑气呢!”镜头前,钱心悦、张义民卖力推介;镜头外,李梓豪调试设备保障直播。
小队重点采访了当地助农团队青年负责人与来自杭州市萧山县的村书记,围绕直播助农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刚开始推直播时,老乡们怕镜头、怕露脸,我们带着队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从‘对着镜头说句话’教起,现在大家都能主动讲自家作物的种植故事了。”助农团队负责人指着身后的葡萄大棚笑说。村书记则补充:“我们不仅靠线上吆喝,更靠线下体验——直播里常说的‘葡萄甜不甜,摘了才知道’,就是想引城里人来大棚,既买货又感受田间乐趣。”
学子们融入后,用新媒体思维设计脚本,把蔬菜瓜果种植场景、乡村风光嵌入直播,让城市消费者买货同时感受乡土烟火。调研中发现,麻村电商虽已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成熟路径,但在品牌辨识度、物流时效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以前直播没头绪,孩子们教‘场景化营销’,现在订单稳了!”村民王大叔笑说。直播间隙,队员开展简易培训,从镜头运用到互动技巧手把手教,盼孵化本土“新农人”主播。
图为助农直播时场景。王佳琪供图
一次直抵民心的基层调研
清晨,吴心怡、王佳琪带问卷穿梭麻村田埂,目光更多落在了当地人的日常里。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正领着一群外地游客往葡萄大棚走,“这边的夏黑葡萄刚熟,甜度能到18度,摘下来直接吃都不用洗!”讲解员的声音混着游客的笑声传来——原来这是当地“以游促销”的常态,政府主动对接外地客源,每月都有数十批顾客来体验采摘。
“种葡萄和养娃一样,得天天瞅着,缺水了、生病虫害了,一宿宿睡不着。”农户李大叔蹲在田埂上,指着架上饱满的果实给队员看,“你看这串,疏果时每颗都得留够间距,就像给娃分口粮,匀着来才长得好。”闲聊间得知,麻村周边工厂不少,镇上的饭店、宾馆大多围着厂区转,“工人师傅们下班来吃口热乎的,住得近也方便,咱这小饭馆生意稳当得很。”村口饭店老板娘一边擦桌子一边说。
78岁的张奶奶腿脚不便、子女务工,队员们几乎每天都去陪她坐坐:帮着扫扫院子里的落叶听她讲年轻时种水稻的故事,临走时奶奶总往大家兜里塞自家晒的南瓜子,“你们比我家孙辈还贴心”。这些相处的细节,让调研不止于问卷上的字迹,更成了心底的温度。
有的老人年纪大了,听不懂普通话,队伍里的来自马鞍山的队员会用当体方言进行交流,拉近距离。
图为基层调研时队员用方言和当地老人聊天情况。吴心怡供图
一段双向成长的青春旅程
“课本里的乡村振兴,终于有了重量。”团队负责人夏明雨在实践日志写道。几日里,同学既为乡村献智,也在相处中成长:宣传队员拍麻村露珠、丰收、笑脸,短视频社交平台曝光超2万次,“原来我们镜头能让乡村被看见!”大家感慨。
实践收尾,队员与村民不舍话别,“等蔬菜瓜果再丰收,我们还来!”这是承诺,更是校村羁绊。铜陵学院师生以行动证明,青春可破城乡隔阂,知识能照振兴之路。此次“三下乡”是学校深化实践教学、助力振兴的实践,未来也将持续搭校地平台,让更多学子服务乡村,绘就振兴画卷。
图为实践队伍在麻村合影。夏明雨供图
(通讯员石筱萌)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