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旬,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微光聚爱·星光同行——“小橘灯”赋能特殊儿童康复与社会共融服务团,在邯郸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分团委书记张乐、特殊教育学院学工部主任赵伟杰、特殊教育专业讲师李丹等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围绕特殊儿童康复与社会共融,在邯郸学院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和邯山区部分社区开展了河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艺术融合、非遗传承、社区赋能等多种形式,为特殊儿童及家庭送去关怀与助力。旨在为特殊儿童,尤其是患有智力障碍和孤独症的孩子提供关爱与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以“多元服务形式”开展面向特殊儿童的实践活动,为“小橘灯”计划增添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
▲图为实践团队在当地康复中心和社区的合照
传统文化浸润计划——“墨香艺彩”特教融合行动
“小橘灯”赋能特殊儿童康复与社会共融服务团首站走进邯郸学院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开展“墨香艺彩”特教融合行动,以“文化浸润心灵,艺术点亮无声世界”为指导,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特殊儿童美育教育深度结合,为听障儿童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书法启蒙中,志愿者从握笔姿势教起,带领听障儿童书写“人、山、水”等汉字,在一笔一划中感受汉字横平竖直的韵律与传统文字的魅力。国画教学里,志愿者示范绘画技巧后,孩子们用稚嫩笔触创作山水、花鸟,在水墨交融中锻炼动手能力,促进其审美发育。活动尾声,《两只老虎》的旋律与同步手语表演将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跟着摆动肢体,在律动中感受“爱与陪伴”的温暖。
▲图为团队成员教授特殊儿童学习绘制国画和书写毛笔字
▲图为团队成员教特殊儿童唱手语儿歌
非遗助残传承计划——“邯韵匠心”技能培育行动
“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第二站,团队成员在邯郸学院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开启非遗文化体验之旅。团队结合特殊儿童认知特点,将复杂的邯郸非遗技艺转化为适配课程。以面塑课为例,选取“小牛”为主题,把制作过程拆解为“揉圆做牛头”“捏角装牛耳”等简单步骤,搭配步骤PPT和安全工具,让孩子们轻松上手。同时,志愿者通过跟班观察运动感统课和美术课,记录孩子们的能力差异,用图画本奖励积极参与的孩子,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作品展示环节,孩子们的“小牛”面塑和简笔画整齐陈列,成为成长与创造力的见证。
▲图为团队成员教授面塑粘土的使用方法
▲图为团队成员见习特殊儿童运动感统课
社区康复赋能计划 ——“1+1” 精准服务行动
7月下旬,团队成员来到邯山区华天文苑和育德花园社区,开启“社区康复赋能计划——‘1+1’精准服务行动”,重点聚焦邯山区孤独症及残障儿童群体。团队采用“康复治疗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跨专业组合模式,先通过三类专项问卷与“1+1访谈”,全面调研家庭、机构、社区的康复需求与现有服务缺口;随后落地即时性服务:为孤独症儿童开设“社交小课堂”,借助绘本阅读、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提升社交能力;为残障儿童家长提供一对一康复指导,并发放定制化康复手册。后续,团队将形成《社区康复服务报告》,助力社区建成“孤独症儿童资源角”、制定标准化残障儿童康复服务包,同时链接多方资源推动“暑期康复干预班”“家长系统培训课”等长效项目落地,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帮扶体系。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问卷调查和康复指导
从艺术启蒙到非遗传承,从机构互动到社区赋能,邯郸学院微光聚爱·星光同行——“小橘灯”赋能特殊儿童康复与社会共融服务团以专业与爱心为特殊儿童搭建成长桥梁。此次项目取得多维度成果,为促进社区残障儿童康复与社交能力增强、家长认知与参与度提升、社会对特殊儿童关注度提高等带来积极影响。未来,团队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让更多特殊儿童在社会关怀中收获成长力量。
(通讯员:潘晶晶)
撰文 | 潘晶晶 闫诺涵 郝紫璇 张曼瑶
图片 | 何佳龙 郝紫璇 储怿煊
审核 | 张曼瑶 张乐老师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晶晶 闫诺涵 郝紫涵 张曼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晶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