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徽州脉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7月9日到7月11日,铜陵学院会计学院“徽风皖韵”下乡团深入黄山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以青春之步履,踏入徽墨飘香、民俗灵动、茶香四溢的沃土,沉浸式解码古老文脉,让千年徽韵在青春视角里焕新。
徽墨流芳:在传承中触摸历史温度
实践团成员们走进歙县胡开文墨厂,在古老的作坊里,师傅们的手艺精准而又娴熟,让“坚如石、纹如犀”的徽墨逐渐成型。反复捶打的力道里,是“轻胶十万杵”的坚守;精心雕刻在墨模上的图案,是文人风骨与民间智慧的碰撞。
队员们置身制墨车间,亲眼见证了歙砚的制作工序,感受到了匠人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让队员们对“徽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鱼灯焕彩:点亮民族星火
黟县碧山村的鱼灯文化,为团队带来民俗传承的生动一课。在鱼灯制作体验时,非遗手艺人手把手教队员们选竹篾、搭骨架、绘鱼鳞,让原本普通的竹篾纸张,蜕变成造型灵动的鱼灯,队员们真切触摸到传承的背后,是老一辈人对技艺的执着坚守。
在与师傅的交流中,师傅坦言,由于时代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像他一样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因此手艺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由于年轻人可以更加关注鱼灯、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这也让师傅感到万分欣慰:“我很开心你们愿意了解这个手艺。”
夜幕降临,鱼灯表演如期上演。数十盏鱼灯在古村巷道穿梭,村民挥舞着它们时而聚拢成“鱼群戏水”,时而散开如“浪里穿梭”。灯光透过棉纸映出斑斓鱼鳞,与马头墙、青石板路相映成趣,传递着祈福纳祥的民俗内涵。从白天做鱼灯体会“匠心”,到夜晚看表演感受民俗温度,队员们全方位领略了鱼灯文化的魅力,大家更明白:传统不是博物馆展品,融入生活才能代代相传。
茶香沁心:茶文化里的传承新篇
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内,队员们跟着讲解员,回溯黄山毛峰的百年发展,从茶叶采摘标准到传统制茶技艺,从品牌传承故事到茶文化传播。清晨的茶园云雾缭绕,茶树新梢舒展着嫩绿的芽叶。在采茶师傅的带领下,队员们头戴草帽、身背茶篓,走进郁郁葱葱的生态茶园。“采茶要掐采,只取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手法要轻,不能捏碎芽叶,不然会影响茶叶品质。”采茶师傅一边示范标准动作,一边向队员们讲解采茶的讲究。
采回的鲜叶被迅速送往制茶车间。在这里,队员们体验了从鲜叶到成茶的过程,让大家近距离接触茶产业一线,不仅增进了对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解,也为探索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助力茶旅融合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此次三下乡,“徽风皖韵”实践团以多元视角解码徽州文化,让青春力量与古老脉络深度交融。队员们触摸到徽州文化的厚重脉络,感受到徽州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明晰了青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中的使命。团队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为徽州文化的传承传播注入新的动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千年徽韵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思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思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