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温景乔、区子阳、陈荣、吴俊铭、黄诗恒、陈惠萍)夏日的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清风拂过稻田。7月12日,一群青年学子的身影走进这片土地——“电亮童心——用专业特色课程为少儿编织科技与成长蓝图”项目组建的“电”亮童心青年突击队,在此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这支由高校师生组成的队伍,携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省赛二等奖项目“适老化智能养老监护服装”而来,以“科技赋能少儿成长”“技术服务社区居民”为抓手,将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带到乡村,让科技的暖流浸润乡村角落。
课堂里的“科技种子”:从智能服装到少儿发明
“导线要接到这里,灯泡才会亮哦!”在黄克兢博士学校的课堂上,突击队队员正手把手教三年级学生小林组装手摇电灯。这堂“科技+成长”课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课程设计源自“适老化智能养老监护服装”的核心技术——队员们将服装中的电路传感原理拆解为儿童可理解的科普知识,把机械传动结构转化为可动手操作的电动风扇、电动车、滑翔飞机等制作项目。
▲图为突击队队员指导小朋友完成作品
孩子们在动手组装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科技的乐趣,更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科创成果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据统计,此次科学课堂上,学生们共完成作品100余件,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是孩子们科学探索的见证,更让“适老化智能养老监护服装”这一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进了乡村校园,让科技的种子在少年心中扎根。
▲图为突击队队员为小朋友们介绍获奖项目
黄克兢博士学校崔祖炽校长对这堂特别的科学课给予了肯定:“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技,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很有意义。”
▲图为黄克兢博士学校崔祖炽校长在课堂上讲话
社区里的“技术暖流”:小家电维修解民忧
“这台风扇是三十多年前买的,坏了好些年没舍得扔,外面修太贵,你们能帮忙看看吗?” 在双水镇亿利广场的便民服务点,居民李阿姨抱着一台旧电风扇,语气里满是期待。突击队队员接过风扇,拆开外壳仔细检查,发现是电机轴承锈蚀、线路老化导致的故障。经过除锈、更换零件、重新接线,半小时后,随着 “嗡嗡” 的转动声,这台承载着岁月记忆的风扇重新吹出了凉风。
▲图为突击队队员们在维修居民小家电
此次行动中,突击队在亿利广场设立服务点,为附近居民提供小家电维修服务。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耐心接待每一位居民,仔细排查电器故障。从电风扇到按摩仪,一件件出现问题的小家电,在他们手中重新“上岗”。
截至行动结束,服务点共收到小家电30余件,成功修复26件。“没想到这些年轻人技术这么好,还不收钱,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居民们的称赞,是对队员们最好的认可。
▲图为突击队队员与居民合影留念
成果展上的“双向奔赴”:科创与乡村的美好相遇
行动最后一天,成果展在黄克兢博士学校举行。“适老化智能养老监护服装”与少儿科技作品同台亮相,构成一幅独特的画面:智能服装上的传感器闪烁着微光,实时展示着对人体活动的监测功能,让居民直观感受科技在养老领域的应用;旁边陈列的手摇电灯、电动车、滑翔飞机等作品,则洋溢着孩子们的创造力。
▲图为成果展作品展示
“双百行动”办公室副主任钟卓麟、黄克兢博士学校副书记朱小燕、双水镇团委梁慧珍莅临成果展现场,认真参观了展品,对此次“电”亮童心青年突击队的行动给予了好评。
▲图为受邀嘉宾参观成果展
看着眼前的展品,既有高大上的科创成果,又有接地气的少儿作品,仿佛能看到科技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此次成果展,不仅是对突击队行动的总结,更让大家看到了科技赋能乡村的无限可能。
▲图为集体合影留念
如今,“电亮童心”突击队的身影虽已离开双水镇,但他们播下的科技种子正在发芽。从课堂里的小小发明家,到社区里的技术服务,再到成果展上的双向奔赴,这支青年队伍用专业与热情证明:科技创新的力量,既能服务产业发展,也能温暖百姓生活,更能照亮乡村的未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惠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惠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