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 (通讯员 温景乔、区子阳、陈荣、吴俊铭、黄诗恒、陈惠萍)南粤大地暑气蒸腾,青春实践热潮涌动。为响应省委“百千万工程”的号召,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组建的两支青年突击队,历时12天深入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以“电”亮童心播撒科技火种,用红耕助“荔”浸润乡土情怀。这支带着科创成果、捧着赤子之心的队伍,在城乡沃野间架起“科技-文化-民生”的连心桥,以系统化实践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动能。

科技赋能:从实验室到田间校园的“双向奔赴”

“导线要接到这里,灯泡才会亮哦!”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黄克兢博士学校的教室里,三年级学生小林(化名)捏着导线不断尝试,在突击队队员的引导下,小灯泡“啪”地亮起,照亮了孩子眼里的光。这堂“科技启蒙课”的教案,藏着一个特别的源头——第十八届“挑战杯”省赛二等奖作品“适老化智能养老监护服装”的负责人将电路传感原理,拆解成儿童可触摸的科学密码。

图为突击队队员讲解服装原理

“把服装里的机械传动结构,变成电动风扇、滑翔飞机的组装模块;把传感器监测原理,转化成手摇电灯的电路实验。”突击队指导老师介绍,12天里,队员们累计设计8堂实践课,30余名学生亲手完成108件科技小作品。从图纸到成品,孩子们触摸的不仅是零件,更是“科创改变生活”的具象认知。

图为学生完成的科技小作品

这份“科技平移”的智慧,同样流淌在社区角落。在双水镇亿利广场便民服务点,队员们支起维修摊,共收到小家电 30 余件,成功修复 26 件。李阿姨那台三十年前的电风扇,经除锈、换电容后重新转动,“嗡嗡”风声里藏着老物件的温度。“没想到这些年轻人技术这么好,还不收钱,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社区居民的口碑,成了技术惠民的生动注脚。

图为突击队队员完成风扇维修与阿叔喜悦留念

黄克兢博士学校校长崔祖炽坦言:“以往孩子们接触科技实践的机会不多,这些大学生老师把高深的科技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孩子们在接线路的过程中,就把科学的种子种进了心里。”这种“科创成果下沉、乡土需求上浮”的双向互动,正是青年突击队对“科技赋能乡村”的鲜活诠释。

红耕助农:从荔园地头到产销链路的青春接力

七月的从化太平镇,万亩荔园红透了山岗。西湖村农户玉姨(化名)望着枝头饱满的“桂味”,心里却犯愁:“台风要来了,就我和老伴,哪摘得完?”这时,红耕助“荔”突击队的14名队员背着竹筐走进了果园。

清晨7点的荔林里,草帽下的青春面庞挂着汗珠,队员们学着辨认成熟果实,小心避开枝刺,一天就帮玉姨抢收了近100斤。“不仅摘得快,还帮我把果子摆得整整齐齐,说这样好卖。”玉姨数着筐里的荔枝,眼里的焦虑变成了笑意。

图为突击队队员帮忙采摘荔枝

这支队伍的助农行动不止于“摘”。他们还与当地“双百工程”社工站开展“线上认购+线下帮扶”。40 人次的志愿者帮扶了5户困难农户,采摘荔枝将近1000斤,线上线下助销约250斤,同时帮困难农户拔花生100余斤,解决“顾此失彼”的农忙难题。

图为突击队队员进行线上售卖荔枝

文化浸润:从课堂到心灵的成长对话

从化太平镇格塘村的教室里,30余名孩子跟着大学生老师唱《虫儿飞》,童声混着三角铁伴奏飘出窗棂。这是红耕助“荔”突击队义教组的日常,五天课程像一串珍珠,串起文化传承与童心守护。

“第一天用‘名字接龙’破冰,第二天带他们摸当归、黄芪讲中药故事,第三天教化石拓印,用叶片脉络细心拓印。”队员小陈的实践报告里,记录着孩子们的变化。剪纸课上,红纸在小手里变成蝴蝶;五步拳练习中,稚嫩的招式透着认真——这些课程没有课本,却把传统文化的根须悄悄扎进童心。

图为突击队队员与孩子一起完成剪纸

在从化片区,队员们还同步开展 “伴‘童’成长,关爱同行” 恒常探访,走进 10 户困境儿童家庭,提供 57 人次的关爱服务,以点滴行动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这种文化浸润与科技启蒙形成呼应。在黄克兢博士学校的成果展上,一边是“适老化智能养老监护服装”闪烁着监测微光,一边是孩子们的手摇电灯、滑翔飞机透着灵气。“双百行动”办公室副主任钟卓麟驻足良久:“从科创成果到少儿作品,看得见知识在流动,这是践行‘双百行动’服务乡土、惠泽民生的核心要义。”

图为突击队队员给主任们介绍学生作品

青春答卷:在实践中书写担当的时代注脚

12天的实践,留下了一串扎实的数字:100余件少儿科创作品、26件修复的小家电、近1000斤抢收的荔枝、60余名受益的乡村儿童、8篇校外媒体报道、4个视频……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青年与大地的对话。“电亮童心”与“红耕助荔”都是高校人才服务“百千万工程”的探索,都是“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的践行。他们不只做了事,更证明青年能做成事,能把智慧变成温暖。

图为突击队与主任、学生们合影留念

如今,两支突击队的行动已延伸出长效计划:与太平镇社工站约定开展“智慧助农”培训,和双水镇学校商量“科技课程包”续期。正如队员们所说:“百千万工程不是口号,是我们脚下的路,要一直走下去。”青春的力量,正在城乡之间涌动。当科技种子在童心发芽,当助农汗水浸润土地,当文化微光点亮乡村——这支青年突击队交出的,不仅是一份实践答卷,更是新时代青年对“国之大者”的生动回应:在服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征程上,青春之花正开在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惠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惠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