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7月8日—7月23日,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用药有‘方’,引领健康”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等13个行政村,聚焦农村用药安全痛点,以“用药情况调研、安全用药指导、医疗服务科普”为核心,用专业知识深入乡村一线,为守护乡村健康注入青春动能。

农村地区是药品安全治理的重点区域,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实践团队结合制药工程(医药方向)、化学等专业背景,针对农村常见的“用药不规范”“药品认知盲区”“医疗服务薄弱”等问题,制定了“调研—指导—科普”三位一体的实践方案。

一、精准聚焦常用药,数据直指用药短板

团队锚定农村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降压药、抗生素三类药物,通过发放问卷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深度调研。在山东省泰安市南上高村卫生室,成员们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药物存在过期未处理情况;走进村民家中,“随意加大药剂用量”“症状缓解后擅自停药”“多种药品混着吃”等用药误区亦不少见。

此次调研共累计回收面向村民的《家庭用药习惯调查》和面向医护人员的《基层药学服务现状调查》调查问卷300余份,深度访谈60余人次。数据清晰显示:62%村民患病后凭经验或他人建议用药,不遵医嘱;63%村民对药品配伍禁忌知识掌握不足;乡镇卫生室年均开展用药指导讲座不足2场等。这些精准调研结果,为团队后续开展针对性安全用药指导和科普工作筑牢了基础,让实践行动更具靶向性。

“多数留守老人服药依赖口头医嘱,有些甚至将药品说明书当废品卖掉。”村民李大爷的案例令队员马瑜遥深受触动,“这让我们意识到,科普必须破除专业壁垒。”

二、专业指导创形式,趣味科普传药识

团队以创意形式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在宋家庄村文化办公室,队员张志程与薛茗阳举着原创手绘“土味漫画”,用“感冒药,别混搭,间隔4小时要记下;头孢酒,不同时,中毒风险要警惕!” 的方言顺口溜,生动拆解抗生素滥用危害。他们将“过期药品回收”“分类储存”等知识点转化为生活场景,结合具体案例开展“用药”课堂,向村民详细解读常用药品的正确服用方法和用药禁忌,现场共发放300余份安全宣传册,覆盖了三个行政村80%的常住家庭,让科学用药理念融入了村民日常。

“以前总觉得‘是药三分毒’,但不知道怎么吃才安全,孩子们讲得细、说得清,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村民的朴实感慨,正是这场科普活动的价值所在。

三、数智赋能创新举,互联医院通末梢

在吉祥庄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前,一场别开生面的 “云诊室” 体验活动刚一铺开,就迅速围拢了不少村民。团队成员现场演示互联网医院小程序的操作流程,耐心指导村民如何通过线上问诊快速连接三甲医院的药师,获取专业的用药建议。62岁的张奶奶在队员刘怡菲、薛九之帮助下,首次完成线上复诊开药:“以前进城拿药要半天,现在手机点点就能送上门!”这样贴心的服务,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捷与安心,也实实在在解决了他们在用药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四、青春实践结硕果,专业担当绘就健康蓝图

实践活动期间,团队成员累计行走40公里,服务群众600余人次。学院专业老师指出:“同学们把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用在了实处,用药理学知识识别出过期慢性病药物的风险,用化学原理拆解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并结合数据分析村民用药习惯来优化科普内容,这种将专业理论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的做法,正是学科交叉创新的生动体现。”队长初楠感叹:“乡村用药安全网需要更多专业力量织密织牢,我们将持续完善科普资源库,让安全用药知识‘常驻村头’。”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山东农业大学化学学子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用专业知识服务民生需求的使命担当。正如队员孙奉煊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每粒药都关乎生命,每份科普都承载希望,振兴路上,青年学生应以“用药有‘方’”的实践成果惠及更多乡村百姓,以专业担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通讯员:衣凌云 陆腾龙 初楠 马瑜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瑜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瑜遥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2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