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师范学院物工系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桂林荔浦市马岭镇,开展了以“向‘扇’而行,以美育人” 为主题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非遗文化传承、普通话使用情况与防溺水安全宣传调研,在这次实践中,成员们既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也感受到基层群众的需求,用青春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非遗传承的青春探寻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合欢扇等,是中国最为传统的用扇形式之一走进荔浦市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古色古香的展厅内陈列着各式精美的团扇,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跨越时空的文化故事。传承团的成员们在这里见到了从事团扇制作四十余年的非遗传承人邱师傅,在她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探寻之旅。

展厅里,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团扇整齐陈列,从古朴样式的作品到精致款式的作品,再到现代创新设计的文创作品,每一把团扇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

转过展柜,展厅中央的制骨工艺区里,几位老师傅正埋头忙碌。剖竹刀在竹子上灵活游走,转眼便将粗壮的竹段剖成细条,队员们凑近细看,每根扇骨都粗细均匀如筷子般规整。然而这份精巧背后,却藏着传承的隐忧。团扇制作工序繁杂,耗时费力,经济效益又相对有限,年轻人大多不愿投身这门行当,导致技艺传承人才日渐匮乏。更兼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扇子价格低廉、款式繁多,不断挤压着传统手工团扇的生存空间。如今,真正知晓并掌握这门技艺精髓的人,已是越来越少。

活动当天,团队成员还在基地体验了团扇制作中 “裱糊” 这一核心工序。通过亲身体验,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背后 “慢工出细活” 的匠心,也对 “非遗” 二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文化记忆。

团扇文化需要更多年轻人去触摸、去讲述,让这门手艺在新时代依然能扇动起文化的清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成员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这样的传承实践,用自己的所学所长,让团扇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语言桥梁下的发展思考

为助力乡村语言文化建设,团队开展了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发现当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呈现明显差异,年轻一代因求学、务工需要,能熟练使用普通话;而年长的村民长期使用方言,对外沟通时偶有不便。

此外,部分群众对普通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村里大家都讲方言,没必要学普通话。” 一位老人的话反映出部分村民的想法。他们认为方言足以满足日常交流需求,缺乏学习普通话的动力,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

通过调查,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需要慢慢来,既要尊重传统,也要适应发展,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促进乡村与外界沟通、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桥梁。因此普通话的推广需要更多耐心和针对性,要结合村民的实际需求,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普通话的价值。

防溺水宣传筑牢乡村防线

夏日炎炎,荔浦市水域众多,防溺水成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课题。成员们走进马岭镇的街头巷尾,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

团队成员采用“传单发放、现场讲解”的方式,系统介绍溺水危害、预防措施及自救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预防溺水知识。针对家长群体,成员们特别强调“监护责任”,结合生活场景说明看似安全的浅水区可能存在的风险。

团队成员发现,多数群众对防溺水有基础认知,但存在侥幸心理,部分家长放任幼儿在溪边玩耍,少数人认为“浅水区没事”。这些认知误区在团队成员的耐心讲解下逐渐被纠正。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责任,不仅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意识,更播下了珍爱生命的种子。

青春力量点亮乡村未来

传承文化不是一句空话,服务群众也不是一句口号。这次暑期实践,成员们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在亲手操作的体验中、在与村民的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基层生活的烟火气。

当代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此次桂林师范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的荔浦市马岭镇之行,不仅为当地群众送去了切实的服务,也让成员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的认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用青春力量为乡村发展、文化传承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钟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钟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