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韩金婵)近日,桂林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学子组成中华文化传承团,利用暑期时间,深入荔浦市马岭镇,开展了一场以“向‘扇’而行,以美育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与学习,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片说明:图为桂林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学子在荔浦市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

走进非遗基地,触摸历史脉络

2025年7月3日,阳光明媚,物理与工程技术系中华文化传承团一行踏入了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的大门。这里,连绵的竹海与温润的气候为团扇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传承人邱老师的讲解下,传承团成员参观了团扇制作车间,亲眼见证了从选竹、剖篾到弯骨、定型,再到绷绢、晕染、题字等20余道精细工序的全过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让传承团成员深感震撼。

(图片说明:图为桂林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学子在荔浦市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观看不同团扇的制作)

转过车间,在展厅内,灯光柔和地洒在每一把团扇上,将其细腻的竹骨、柔美的布面以及精致的绘画装饰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团扇扇面绘有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烟雨漓江、渔舟唱晚,仿佛将人带入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有的则绣有寓意吉祥的图案,如百福扇、合欢扇,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一幅幅精美的团扇,让传承团成员叹为观止。

(图片说明:图为荔浦市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展厅的团扇)

传承团在欣赏团扇的同时,也被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故事所打动。传承团成员感慨道:“这些团扇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聆听匠人故事,感悟文化精髓

在传承基地,物理与工程技术系中华文化传承团与传承人、工匠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了解到,马岭镇的团扇技艺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历经数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已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品。传承人讲述的“三弯九弧”扇骨造型的由来、“漓江烟雨”系列团扇获奖的故事,以及将3D打印技术融入传统工艺的创新实践,让学子们对团扇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片说明:图为桂林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学子在荔浦市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仔细聆听传承人讲解团扇相关的廉洁故事)

实践出真知,传承在路上

除了参观学习,传承团成员还积极参与了团扇制作的实践操作。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他们亲手尝试了选料、制骨、绷面等工序,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却溢于言表。传承团成员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不仅学到了团扇的制作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的重要性。”

(图片说明:图为桂林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学子在荔浦市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在基地的师傅带领下体验制作团扇过程)

关注社会所需,勇担青春使命

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的过程中,物理与工程技术系中华文化传承团展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敏锐地洞察到基层地区在安全教育与语言普及方面存在的迫切需求。为了精准掌握实际情况,传承团成员精心设计问卷,广泛开展访谈,全面收集了当地居民对防溺水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普通话使用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图片说明:图为桂林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学子在荔浦市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访问基地的师傅的过程)

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传承团成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既具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深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更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履行社会责任,为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图片说明:图为桂林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学子在荔浦市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访问荔浦市马岭镇居民的过程)

传承团成员们满怀激情地表示:“我们愿以青春之名,勇担时代使命,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基层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结语: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桂林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系的学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物理与工程技术系中华文化传承团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他们也呼吁更多人关注非遗文化,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片说明:图为桂林师范学院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学子在荔浦市马岭镇团扇非遗传承基地)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韩金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金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5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