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余佳兴 薛亦婷)2025年6月21日至24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青年大学生以“探源蔚县文脉,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赴张家口蔚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探访、非遗体验、深度访谈等形式,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底蕴,感受非遗魅力,探寻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蔚州博物馆前
中国剪纸第一村:刀尖上的千年传承
实践团队首站来到“中国剪纸第一村”南张庄村。一进村,浓郁的剪纸艺术氛围便扑面而来。街边店铺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单色、彩色、单彩复式、多层套色等各类剪纸争奇斗艳,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在薄纸上栩栩如生。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彩色点染”的高超技艺,只见刻刀翻飞间,一幅精美的花鸟图跃然纸上。
在体验环节,队员们发现这看似简单的技艺实则暗藏玄机,力度要恰到好处,调色更要精准到位。传承人坦言,如今愿意静心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为此,团队决定通过拍摄制作技艺演示视频,为这项非遗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剪纸
蔚州博物馆: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在蔚州博物馆,实践队员们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步入展厅,一部立体的蔚县文明史徐徐展开:从造型古朴的陶器、玉器,到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瓷器,再到反映民俗风情的剪纸、皮影等非遗展品,每一件文物都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诉说着蔚州大地的沧桑变迁与人文底蕴。在讲解员的专业解说下,队员们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动。
在剪纸专题展区,一件件精美的展品令队员们驻足流连。讲解员介绍到,蔚县剪纸以阴刻为主的彩色剪纸独树一帜,从最初的窗花装饰发展到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将蔚县剪纸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个细节,不时与讲解员深入交流。穿越一个个展厅,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不仅是蔚县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动注脚。
▲图为博物馆讲解员在介绍蔚县剪纸艺术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展品前感受蔚县剪纸魅力
打树花,感受勇敢者的艺术
除了剪纸,蔚县还有一项传承五百余年的古老绝技——打树花。该项技艺不仅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当时贫苦的铁匠们因无力购买烟花,便以废铁熔化成水,泼洒城墙迸发火花,这一充满智慧的创造逐渐演变为元宵祈福的民俗盛事,被誉为“勇敢者的艺术”。表演现场,铁匠将1600℃高温的铁水泼洒至古城墙,铁水遇冷炸裂,迸溅出万朵金红色火花,形成“火树金花不夜天”的奇景。
一位传承人说道:“打树花需要勇气和技巧,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我们希望更多年轻人能了解并传承这项技艺。”实践队员们在这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中,触摸到了中华工匠精神最炽热的温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执着以及对文化传承不惧艰险的担当。
▲图为蔚县打树花的壮丽景象
蔚州古城: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蔚县历史源远流长,沿着斑驳的石板路,实践团队员们走进始建于北周的蔚州古城。历经千年风雨的南城门景仙门巍然矗立,青苔爬满砖缝,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故事;重建的万山楼飞檐如翼,斗拱交错间依稀可见当年的盛世风华。北城垣的玉皇阁虽朱漆斑驳,却依然保持着精巧的建筑形制,每一处雕花都镌刻着匠人的智慧。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苦荞饸饹和旋粉的招牌,苦荞饸饹的筋道爽滑、旋粉的清凉可口,这些承载着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让队员们体会到古城的烟火气息,成为跨越千年的鲜活的文化记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蔚州古城
结语:薪火相传向未来
从剪纸的细腻刀工到打树花的炽热激情,从博物馆的厚重历史到古城的烟火气息,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青年大学生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心灵感悟传统魅力。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必将以文化传承为己任,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正如团队名称“蔚见生花”所寓意的,在蔚县这片文化沃土上,青春与传统的碰撞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佳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佳兴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