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6日至 28 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邢窑薪火"探寻队奔赴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围绕邢窑展开了一系列深入且多元的探寻实践活动,致力于邢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出发前全体合影
初探博物馆:解码白瓷千年风华
实践团首战就踏入邢窑博物馆。在邢窑博物馆内,队员们凝神注视着展柜中陈列的历代瓷器,讲解也听得格外专注。讲解员细致解读每件器物的工艺特征与时代背景:从隋代青釉瓷的古朴厚重,到唐代透影白瓷的莹润轻薄,再到宋代印花瓷的精巧纹饰,这些瓷器串联起历史链条,清晰刻画出邢窑从初创到鼎盛的发展轨迹。随着讲解深入,队员们逐渐理解,邢窑的兴衰与邢台地域发展紧密相连 —— 古代的邢台凭借优质瓷土与便利交通,成为北方制瓷业核心,窑火绵延中孕育出独特的陶瓷文化,而这些穿越千年的瓷器,正是邢台作为 “北方瓷都” 辉煌历史的生动见证。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听讲解员讲解
再访遗址馆:触摸窑火岁月肌理
邢窑遗址博物馆,这里没有华丽的展柜,只有裸露的考古坑——深褐色的黄土中,层层叠叠的匣钵、窑具与瓷片交织,最深处距今已有1500余年。坑边的木栈道上,能清晰看见不同年代的窑层像书页般堆叠:最上层的匣钵还带着规整的方形棱角,是宋代改良后的样式;往下数第二层,圆形匣钵的边缘已被窑火烤得焦黑,粘连着几片乳白釉瓷,讲解员说这是隋代“化妆土”工艺的实证;而最底层的黄土里,散落着未经匣钵保护的粗瓷残片,釉色斑驳,却藏着邢窑从青瓷向白瓷过渡的原始密码。
▲图为参观遗址博物馆
走进工坊:亲手捏塑古窑新韵
队员们走进邢窑非遗工坊,认真聆听非遗传承人对邢窑历史、制瓷技艺发展脉络的讲解,了解邢窑白瓷的独特之处与文化价值。期间,传承人亲手示范制瓷关键步骤,从揉泥的力度把控到拉坯的手法技巧,逐一细致展示。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自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在体验中深化对邢窑制瓷技艺的理解,切实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
▲图为传承人演示制作
实践调研:让窑火照进当下
调研小组走村入户,开展“邢窑文化认知度”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结果显示:60岁以上受访者中,83%能准确说出邢窑“白如霜雪”的特点,不少人还能讲出祖辈流传的烧窑故事;而18-35岁群体中,仅31%能区分邢窑与定窑的白瓷。但更让人振奋的是,92%的年轻人表示“愿意了解本土文化”,年轻人对传统制瓷兴趣浓厚,却苦于缺乏系统学习途径。针对这一现状, 实践团深刻洞察到,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各类线上平台凭借其即时性、互动性和覆盖广度,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基于这一精准判断,团队决定将邢窑文化的传播重心转向线上,联系当地文旅,在其线上平台发送推文,推动文化传播。
▲图为采访当地居民
此次邢窑探秘之旅,让华航学子在触摸千年瓷片的纹路中,读懂了邢窑从烟火鼎盛到岁月沉淀的沧桑,更在与古窑技艺的对话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场探秘,终是一场未完的旅程,华航学子会带着这份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让邢窑的烟火在新时代的天空下,绽放出更持久的光芒。
撰文 | 刘妍 张奕淼
图片 | 张晓彤 孙一涧
审核 | 庞琳 王依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妍 张奕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