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州,非遗瑰宝与古老艺术交相辉映。今年七月中旬,西北政法大学“非遗焕彩 古韵新声”调研团队于西安完成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专访、博物馆调研以及线上问卷调研后,前往渭南华州地区,深入调研华县皮影艺术。团队走访当地群众,对话皮影艺人,亲身感受传承现场。团队的躬行实践,既是对非遗现状的真实记录,亦是为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探寻可行路径。

在前往华州开展实地调研前,“非遗焕彩 古韵新声”团队率先采访了两位常驻西安的华州皮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金全和汪天稳老师。访谈聚焦两位老师的学艺历程、职业生涯与个人感悟,并深入探讨皮影戏市场萎缩、青年传承断档等现实困境。魏老师表示:“应当提升对皮影艺人表演、传承非遗文化的保障力度,设立专门的剧团编制、津贴,使得年轻手艺人能沉下心来做艺术。”汪老师则强调“皮影要发展,就得创新求变。结合现代审美做国潮文创、搞跨界合作,同时借助线上平台和体验活动吸引年轻人,让皮影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此次专访让团队成员深刻感悟皮影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韧性,为后续华州实地考察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专访华县皮影国家级传承人魏金全 通讯员 余远泽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专访华县皮影国家级传承人汪天稳 通讯员 余远泽 供图

华州皮影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于明清时期达到艺术巅峰。团队走进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认真观摩馆藏精品,从传统皮影到现代创新作品,系统品味其艺术流变。通过对皮影题材、雕刻技法、用色特征及表演艺术的多维度研学,成员们全面把握了皮影戏的历史脉络与流派特色,深化了对皮影文化内涵的认知,为后续实践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图为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的皮影偶群像展览陈设 通讯员 余远泽 供图

本团队于线上、华州实地开展了有关华县皮影传承保护的综合调研。

第一部分,调研团队在华州考察前开展线上问卷调查,面向多元化群体征集对华县皮影戏的认知与期待,梳理皮影艺术的传承现状、群众基础及创新发展与产业化前景,同时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关于皮影保护传承的多维度建议。

图为本次线上调研参与入口 通信员 余远泽 供图

第二部分,调研团深入华州街头田间,与当地居民展开亲切互动。团队采取了结构化的走访策略:对于不熟悉华县皮影的群众,进行引导式访谈;面对街头田间的多位普通居民,采用轻松自然的“拉家常”式交流;针对亲历皮影文化变迁的中老年人,则侧重倾听式采访。走访过程中,团队发现皮影戏在华州民众心中依然占据重要位置,纵然面临挑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仍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调研团详细记录了民众对皮影戏的深厚情感与热切传承期盼,深感弘扬非遗文化使命在肩。实地考察让成员们直观把握了皮影戏在当代的生存境况,为后续制定保护与发展策略奠定了扎实的一手资料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在华州进行结构化采访 通讯员 余远泽 供图

调研团队接下来将汇总线上问卷与实地访谈的数据,剖析皮影戏传承中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活力。团队成员坚信,在多方协作下,华县皮影必将在新时代闪耀光芒,延续千年文化血脉。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皮影博览园参观、调研。次活动涵盖五大环节:参观现代皮影剧场、探访皮影历史长廊、鉴赏名家皮影作品、观摩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皮影、以及亲手制作并表演皮影戏。成员们在现代剧场感受光影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通过历史长廊追溯皮影艺术源流,细致品味大师级皮影工艺,近距离领略华州皮影传承人"推皮走刀"的精湛技艺。随后,团队成员从选皮、染色到组装,亲身参与皮影偶制作,并进行了模拟表演。通过观摩与互动,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皮影制作的精妙工艺与表演的独特感染力,增强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与文化自信。作为亟待保护的文化瑰宝,华县皮影需要更多社会关注。调研团队未来将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投身皮影文化的传播推广事业,助力这项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观摩民家皮影工艺品 通讯员 余远泽 供图

图为一线非遗传承人运用“推皮走刀”技法制作皮影偶 通讯员 余远泽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组装自制的皮影偶 通讯员 余远泽 供图

此实践之旅暂落帷幕,非遗传承的步履永不停歇。非遗焕彩 古韵新声”西北政法大学赴渭南华州实践调研团,与您一同在路上,共同见证华州皮影的璀璨光芒与世代坚守。每道光影背后,皆凝聚着匠人经年累月的炽热情怀与精湛技艺。愿这份匠心与挚爱,能点亮更多人心中的文化火种。愿越来越多的人携手守护这份珍贵的非遗瑰宝,助力皮影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永恒篇章。(西北政法大学:余远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远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远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