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王静)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以传媒专业之力赋能科学家精神传播,在“知行合一”中厚植科技报国情怀。近日,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组建“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赴广西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合照
演绎少年华章 厚植科学初心
罗城曾是少年黄大年认识地质、热爱地质的天然课堂。在罗城仫佬族剧院,实践团队以黄大年青春故事为切入点,以黄大年少年立志的个人成长故事为主线,进行《少年黄大年》原创话剧演出,通过时空对话形式展现黄大年“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核,现场总计吸引1800多人次观看。通过艺术的形式,将科学家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和创新文化氛围。
▲图为原创话剧《少年黄大年》在罗城仫佬族剧院现场演出剧照
追溯科学足迹 点亮报国青春
实践团队以“青年视角看科学家成长”为切入点,结合黄大年的科研经历与精神品质,录制兼具故事性与思想性的《一盏煤油灯照亮的报国路》微团课。通过对比当代青年的成长困惑与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用“青年说”解读科技报国的时代意义。
▲图为微团课录制现场
探寻古廉风范 涵养青年清风
实践团队深入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在展示馆的历史场景与文物史料中,聚焦于成龙在初仕之地的廉政实践,挖掘其“清廉自守、为民造福”的精神。微团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古廉今鉴”的方式,将古代廉政文化与当代青年的修身要求相结合,通过讲述廉政故事,引导青年在传承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形成对廉洁文化的共鸣。
▲图为微团课录制现场
聚焦仫佬山乡 共筑团结根基
实践团队深入石围古村的生活场景与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中,以仫佬族的发展历程、民俗文化传承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为素材。微团课《青石为证 同心筑梦》通过“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镜头记录古村的变迁、民俗的延续,呈现仫佬山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生动实践,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为微团课录制现场
传承非遗技艺 绽放青春匠心
实践团队结合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的非遗展品与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的剪纸实践,与非遗传承人罗华清老师开展深度访谈,以罗华清老师的剪纸技艺传承故事为线索完成微团课《非遗新声:仫佬族剪纸里的青春自信》的录制。通过展现传统剪纸技艺的创新表达、青年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过程,诠释“非遗文化自信”的内涵,引导青年认识到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活力,推动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与青春化表达。
▲图为微团课录制现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锤炼能力的赛场,是“知行合一”的关键桥梁。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青年说”科技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实践活动中,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用专业所长服务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以高质量实践成果为地方发展注入青春力量,让青春在投身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播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