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潘弘杰) 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东莞城市学院“渔音工坊”突击队于7月7日至12日,走进惠东县平海镇与巽寮湾,以“千年渔歌,惠东之声”为主题,开展了为期6天的系列实践活动。“渔音工坊”突击队以脚步丈量惠东的山海,以倾听捕捉渔歌的韵律,力求为千年渔歌注入时代新声,让这浸润着咸腥海风的古老吟唱,在青春的传唱里扎根乡土、远播四方。

一、实地调研:探秘惠东之声

“渔音工坊”突击队先后走访了国家级传承人李却妹老师、惠东平海渔歌艺术团团长李福泰老师、省级传承人苏段老师、县级传承人承人苏秀英老师、林素英老师、苏江云老师,以及当地渔民代表。系统地了解平海镇和巽寮湾渔歌的历史渊源及当代发展困境。

▲图为走访国家级传承人李却妹老师

“渔音工坊”突击队系统梳理了两地渔歌的历史脉络、现存曲调及传承谱系,记录下李却妹等传承人及老艺人口述的珍贵故事与濒危唱腔,拍摄了多段原生态渔歌表演视频,更深入掌握了渔歌在当代面临的传承断层等现实困境。

二、实践赋能:数字化传承之路

面对传承困境,“渔音工坊”突击队已为惠东渔歌已悄然播下数字化传承的种子,在创新中点亮微光。

创作指导与纪录片拍摄

“渔音工坊”突击队以深度调研的扎实素材为基础,积极联动惠东渔歌平海艺术团,结合团队成员的专业知将制作微电影、纪录片、渔歌专属小程序。在惠东平海渔歌艺术团团长李福泰老师、常务副秘书长林云环老师等专业人士的指导;团队成员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渔歌“三性三利”原则推进创作,将对传承人的采访素材融入纪录片,用镜头特写捕捉传承人情感瞬间,强化受众情感共振,因注重真实性、突出感染力成为传承亮点。映射传承人参与的核心价值——“采访-创作-传播”闭环。

▲图为采访平海渔歌艺术团团长

微电影拍摄

同时,团队通过微电影“渔谣溯光”以青少年视角传递渔歌价值,在拍摄中联动惠东渔歌创作演出基地学员,让文化认同在实践中扎根。在拍摄过程中,艺术团集体排练、学生家长旁观,强化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激发社区参与感,展现了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对非遗传承的合力作用。

▲图为微电影“渔谣溯光”拍摄现场

渔歌宣传小程序

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打造渔歌宣传小程序,上传收集整理的渔歌视频、音频等资料并完成测试,向平海艺术团介绍其功能与用法;同时向游客推广渔歌文化,通过分发宣传册、ip形象挂件“于小歌”;引导体验小程序等方式,助力渔歌文化传播传承。

三、展望未来.:在创新表达中唱响时代新声

如今,“千年渔歌,惠东之声”项目当地实践部分虽暂告一段落,但渔歌中蕴含的渔家记忆与人文情怀,仍在团队成员心间久久回荡

▲图为东莞城市学院“渔音工坊”突击队全体成员

未来,“渔音工坊”突击队同样会为惠东渔歌进行持续性宣传与服务,既守护着纪录片“潮韵不息”中传承人们“老味道”的乡愁,又孕育着微电影“渔谣溯光”里非遗新声“新表达”的活力,同时,线下的宣传册、文创挂件与线上的小程序形成文化传播中的差异互补,也让非遗传播的道路上,渔歌传承不再是孤立的“微光”,而是会汇聚成照亮文化长河的火炬,让千年渔韵在代代相传中始终鲜活,在创新表达中唱响时代新声。

撰文|潘弘杰

图片|谭政和

审核|李斯婷 何心悦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弘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弘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0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