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蓝茜)7月14日,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语润天祝,推普助兴”服务实践团的成员们满怀推普热情与责任,在天祝团县委的对接联系与红沟寺村驻村第一书记常举的精心安排下,实践团于红沟寺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活动。此次活动通过趣味课堂、互动竞赛、实践创作等多元形式,为当地15名各族儿童搭建起学习规范语言文字的平台,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用语言桥梁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们就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鉴于孩子们总体年纪较小,为让孩子们更直观的理解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趣味推普课堂环节“普通话:小故事,大道理”精彩上演。团队成员举例讲述南北方商人因方言闹笑话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欢笑中理解普通话是跨地域沟通的桥梁。
▲图为实践团带队老师章玉微在给孩子们讲课
紧接着,“普通话与规范字知多少”的互动提问环节点燃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谁知道我们国家通用的语言是什么呀?”“规范字和我们平时写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实践团成员胡晗抛出的问题刚落地,孩子们便齐刷刷举起小手,有的孩子甚至踮着脚尖争抢回答机会。二年级的小朋友大声说:“普通话就是我们在电视里听到的话!”实践队员笑着补充:“没错,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通用语言,规范字就是我们课本里的正体字噢。”问答间,孩子们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知悄然加深。
▲图为实践团在红沟寺村开展课堂时小朋友回答问题
随后,普通话绕口令比赛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实践团提前准备了难易结合的绕口令。起初,不少孩子念得磕磕绊绊,急得小脸通红。实践团成员们耐心示范口型、纠正发音,还组织小组内互相练习。渐渐地,孩子们的发音越来越标准,节奏越来越流畅。四年级的张静静小朋友凭借一段“扁担长,板凳宽”的绕口令,以清晰的吐字和连贯的节奏夺得第一,最后还得意地向伙伴们比了个“耶”,自信的笑容感染了在场所有人。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在竞争中感受到了学习普通话的乐趣。
▲图为年纪较小的小朋友在跟着实践队员苟琪学习说绕口令
最后,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宣读了推广普通话倡议书,倡议大家从自身做起,学说普通话、会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让普通话成为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最动听的语言。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在屋内回荡,传递着孩子们对语言之美的向往。
推普海报绘画环节中,孩子们用五彩画笔表达对推广普通话和民族团结的理解,描绘心中的“普通话世界”。有的画了各族小朋友手拉手说普通话的场景,有的画了写满规范字的教室,有的画上了五星红旗。其中,二年级小朋友张钰轩的绘画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中央是一辆威风凛凛的坦克,旁边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长大想当兵”。当被问及为什么这样画时,张钰轩认真地说:“老师说学好普通话能和更多人做朋友,当兵能保护大家,我想两样都做到。”这个将个人梦想与家国情怀相联结的细节,让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推普工作绝非单纯的语言普及,更是培育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语言的桥梁之上,承载着深沉的民族情感与精神力量。
▲图为张钰轩小朋友拿着画与实践队员周晓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拿着画的小朋友们的合照
活动尾声,看望实践团队的学院领导、大红沟镇书记、红沟寺村驻村第一书记、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同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一美好瞬间,也见证了推普工作在大红沟镇留下的深深足迹。
▲图为实践团在红沟寺村与小朋友们、领导、驻村书记等的大合照
此次红沟寺村推普活动,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下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种子。实践团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为乡村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进步贡献着青春力量。正如大红沟镇党委书记在总结时所说:“语言是文化的根脉,当孩子们能用同一种语言畅谈梦想,民族团结的根基就会更牢固,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会更稳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推普之花将在更多乡村绽放,结出丰硕的果实。
撰文|王海园 周晓
图片|蓝茜
审核|章玉微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蓝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蓝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