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乡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和能力,防范日益增多的电信网络诈骗和保健品诈骗等风险,7月8日上午,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红岩铸魂乡土情,机械赋能振兴梦”社会实践团在重庆市江津区支坪镇白溪社区文化长廊,创新性地以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形式,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诈骗陷阱时时有,防范之心常常留”的反诈知识科普。
上午9时,文化长廊入口处突然传来争执声。“周大爷,扫这个码就能领两斤鸡蛋,您看我这筐里都是新鲜的!”一名“推销员”举着二维码牌,对着拎着菜篮的“周大爷”热情吆喝。扮演周大爷的学生佝偻着背,眯眼打量着二维码,犹豫着伸出手机——这是情景剧的开场,立刻吸引了在场10余名村民的目光。“这场景我见过!前阵子院子门口就有人这么搞。”坐在前排的白溪社区居民刘玉兰大妈悄悄拽了拽身旁人的衣袖。她不知道,此刻站在身后的5名学生正紧盯着村民的反应,他们手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根据前期走访整理的12种本地常见诈骗手段。
图为团队成员为村民表演防诈骗情景剧的场景。袁齐倩 供图
最让村民们揪心的是“保健品推销”场景。“周大爷”在家中接待了两名“保健品推销员”。“您这血压高得厉害,吃我们的‘雪莲胶囊’,三个疗程保证断根!”演员边说边掏出印着外文的包装盒。这时扮演周大爷的学生突然咳嗽,手捂胸口作痛苦状,这一细节让坐在后排的72岁村民黄乔力直点头:“我上次去赶场,就有人说我气色不好,要给我推荐‘神药’。”当穿警服的学生徐嫣然突然“推门而入”,厉声说出“这些全是骗局”时,扮演“周大爷”的演员脸上瞬间呈现出从难以置信到恍然大悟再到后怕的复杂神情。这一刻,台下鸦雀无声,许多村民神情凝重,显然“周大爷”的遭遇引发了他们的强烈共鸣。
情景剧结束后,现场主持人并未立即结束活动。他走上台前,结合剧中两个典型场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深入解析:“乡亲们,刚才我们看到,骗子主要利用几种心理:贪图小便宜(扫码领鸡蛋)、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夸大保健品)。尤其是针对咱们老年人,他们常常打着‘亲情牌’、‘关怀牌’,嘘寒问暖取得信任后再下手。”主持人特别强调,接到陌生电话要求转账、收到不明链接、遇到超高收益投资时,务必提高警惕,多与子女商量或直接报警求证。在后面的互动问答环节里,村民们的提问逐渐深入。“扫码领东西,到底会泄露啥信息?”“要是真被骗了,第一时间该干啥?”白溪社区党委书记文德纲在一旁记录,他发现村民们的问题从“这是不是骗子”变成了“遇到了该怎么办”。“以前发传单,老人们看两眼就扔了,今天有人主动要我们把诈骗类型写下来。”文德纲说。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互动问答的场景。袁齐倩 供图
活动结束后,村民徐大爷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演得真像!以前光听人说诈骗,总觉得离自己远。今天这剧一看,那些骗子的招数都摆在眼前了,连说的话都差不多。特别是那个卖保健品的,说得天花乱坠,真容易上当。以后遇到这种事,心里更有数了,肯定得多留个心眼。”另一位带着孙子来看表演的黄奶奶则表示:“这种方式好,比光发传单、念稿子有意思多了,我们老人家也看得懂,记得住。“
据了解,为了确保这场情景剧既能准确反映诈骗手法,又能生动易懂,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活动前期投入了大量精力。他们广泛搜集白溪社区遭遇的真实诈骗案例,咨询了社区民警的意见,反复打磨剧本,力求情节真实、警示性强。
图为实践团在防诈骗情景剧结束后的合照。梁瀚文 供图
这场由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如同一枚精准转动的“齿轮”,将复杂的反诈知识转化为乡村老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生动故事。它不仅是一场科普活动,更是一次有效的社区动员,以创新的形式赋能乡村,为守护村民,尤其是易受骗老年群体的财产安全,织密了一道无形的“防骗网”。活动在村民们的掌声和思考中落下帷幕,而反诈的种子,已悄然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通讯员:徐振超)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振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振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