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也着重强调“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浙师大启星耀学“上好学”实践队积极响应,针对孤独症儿童校园适应难题,以“艺术赋能成长,实践筑梦融合”为理念,携手星相牵公益组织、爱尔斯康复中心,通过艺术干预、课堂实践、社会研学等方式,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用专业与温情助力孤独症儿童融入成长,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启星耀学“上好学”实践队出征合影
追随“以爱为壤,播撒融合的种子”的初心,浙师大启星耀学“上好学”实践队秉持“每个孩子成长都有独特轨迹”理念,针对孤独症儿童校园融合困境,将“评估-支持-实践”闭环赋能理论转化为行动。面对孩子们感统协调、集体协作、社会规则认知等难题,实践队以“一切为儿童”为宗旨,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遵循“艺术赋能成长,实践筑梦融合”路径,联合公益组织与康复中心,通过刺绣艺术、课堂互动、研学实践,将专业知识融入陪伴引导,助力孤独症儿童顺利融入校园。
▲图为实践队与老师沟通交流
实践队活动在井然有序的安排下顺利进行。2025年6月22日,八卦田的细雨里,四季豆架下藏着成长的乐趣。实践队员借助动物模仿小游戏打破隔阂。在准备阶段,实践队员不但进行精心的讲解,还运用实物观察与互动问答,引导孤独症儿童直观感受豆子生长的奇妙,为后续的采摘实践筑牢认知基础。采摘时,孤独症儿童与实践队员们的手一起握住剪刀,剪下饱满的豆荚,也剪下了心与心的距离,切身感受“帮助”的意义。这场活动孩子们不止于体会采摘的乐趣,更帮助孤独症儿童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社交技巧,通过实践助力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孤独症儿童共同采摘
2025年6月22日,传化农场的清晨,科技与温情撞了个满怀。老师用《种子的一生》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上午,孩子们在甜瓜采摘中感受到科技种植的神奇魅力;下午,驱蚊膏制作时的精油香气里,藏着对“星青年”独特的动手能力。这一天,在实践队员的陪伴与帮助下,孩子们切身体会收获的乐趣,也让社会看见他们身上“专注”的闪光点。活动更让实践队员们明白融合教育的意义,感悟专业的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陪伴,而是要搭建起特殊群体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图为活动全员合影
2025年6月26日,丝线穿梭间,孤独症儿童的画作有了新的生命。实践队员们接过他们的绣布,郑重地缝制成零钱包、小挂件,每一针都藏着“守护表达”的心意。这些作品或许针脚稚嫩,却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具象化——小动物、福字、色块,都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密码。富含着奇思妙想的零钱包、刺绣作品、串珠吊坠在义卖活动中转化成孩子们更好生活的助力,一场爱的循环:用社会的善意,接住孤独症儿童递来的“温柔”,让艺术疗愈的力量,在成长中生生不息。
▲图为活动作品展示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帮忙完成作品
2025年6月27日,实践队的成员们,牵着爱尔斯儿童康复中心孩子们的手,一同走进中燃公司,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燃气安全探索之旅。通过工程师生动的讲解燃气的来源,通过问答传授燃气泄漏处理知识,随后,孩子们按序进行实际参观,加臭剂的“怪味”成了最生动的安全标识。实践队员们用大巴上的闲聊拉近距离,用全程的陪伴化解陌生,让略显严肃的安全课变成了一场“知识探险”。通过一天的学习体验,孩子们切实感受学习知识的魅力,收获了燃气安全的知识。
▲图为全体参观合影
夏日的校园里,感统筛查化作一场童趣盛宴。2025年6月28日,围绕“筛查、体验、引导”三大核心,六个环节串联起专注与勇气:听故事判断主角出现时的聚精会神,画圆圈时的笔力试探,在众多数字里划数字“2”时的眼手竞速,再到指压板上的触觉探险、旋转椅上的平衡挑战,孩子们在游戏中完成了一场“藏在笑声里的成长测评”。实践队员既是引导者也是守护者,用耐心化解紧张,用鼓励点燃热情,帮助每一个学龄儿童完成感统筛查。筛查结束后,实践队成员与学校老师共同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完成每位孩子感统发育的初步评估,为学校后续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图为感统筛查现场
未来,启星耀学实践队将沿着“艺术赋能、实践筑梦”的方向,让融合的种子在更多土壤里发芽。实践队期待,当评估工具与艺术场景相遇,当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共绘蓝图,刺绣作品的针脚里、成果展示的光影中,能生长出接纳差异的力量。家校社协同的支持之网渐密,专业服务与艺术温度交织,终将化作孤独症儿童踏入校园时,脚下那片温暖而坚实的土地。
撰文:启星耀学“上好学”实践队 王馨悦 程爽爽
图片:启星耀学“上好学”实践队 沈慧怡 高莎莎
审核:浙江师范大学学工办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馨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