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何萍 苏静怡) 近日,成都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与翻译学院“协星逐光”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简阳市平泉镇高坪村,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教育帮扶号召,开展为期十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乡村儿童“学业提优—美育拓展—价值塑造—科学启蒙”全维成长目标,以“非遗为体·五育融合·外语赋能”为课程核心,为当地孩童编织了一段知识与温情交织的夏日记忆。
▲图为协星逐光队团体合照
一、政策春风化雨,青春力量下乡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乡村教育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高校社会实践成为连接城乡资源的重要桥梁。“协星逐光”队依托专业优势,将语言文化、科学素养与非遗传承融入乡村课堂,旨在弥补乡村素质教育短板,为儿童成长注入多元养分。
二、多维课程体系,激活成长潜能
学业筑基与思维跃升
“协星逐光”队以细致的课业诊断作为起点,每日为不同学力的孩子提供分层辅导。通过聚焦典型错题的深入讲解、实用的作文技巧训练以及寓教于乐的逻辑思维游戏,孩子们暑期作业的完成情况显著提升,疑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别开生面的“英语+”微光课堂上,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将语言学习转化为趣味盎然的互动体验:英语版“萝卜蹲”游戏迅速拉近了师生距离,经典动画《寻梦环游记》的配音练习点燃了孩子们的语言热情,让外语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图为小朋友正在英语“萝卜蹲”互动小游戏
非遗美育与创意绽放
蓝靛扎染、红纸剪纸、漆扇制作——非遗技艺在孩童指尖焕发新生。队员们带领学生浸染白布,剪刀翻飞剪出生肖窗花,大漆入水晕染出星河团扇。本土资源创新利用更显巧思:荷叶拓印留存自然脉络,植物拓染显著降低了艺术创作的成本,将乡土材料转化为艺术载体,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图为剪纸作品展示
价值引领与科学启蒙
四场主题宣讲筑牢成长防线:“性别平等”情景剧打破刻板印象,“拒绝校园欺凌”知识竞赛教会勇敢发声,“防溺水”演练提升应急能力。科学课堂则用梦幻实验点燃好奇心:“烟雾泡泡”营造仙境,“萤火流星雨”揭秘化学反応,孩童在惊呼中初探科学奥妙。
三、特色活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扎染里的文化密码
一扎一浸,蓝白交融。队员们手把手教授扎结技法,孩童们将白布浸入靛蓝染缸,展开瞬间,独一无二的“蓝印花”跃然眼前。这项古老工艺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让抽象的非遗概念化作触手可及的作品。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扎染
“萤火流星雨”照亮科学梦
暗室中,化学试剂相遇迸发点点荧光,如流星划过夜幕。孩子们仰望“人工星空”,从“为什么会发光”的追问延伸到氧化还原原理。这场视觉奇观成为科学启蒙的钥匙,悄然播下探索未知的种子。
▲图为小朋友观看“萤火流星雨”实验
四、星光汇聚,照亮乡土未来
十天的实践,高坪村活动中心这个临时学堂里,始终洋溢着孩子们求知的笑声与专注的眼神。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赢得了孩子们的高度喜爱,形成了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五育融合”乡村美育实践模板。点滴微光在此汇聚,印证了“微光成炬”的深远力量,为乡村儿童的全维成长照亮了更多可能。
▲图为高坪村活动中心参观合照
五、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三下乡”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青春的淬炼。“协星逐光”队以专业为桨、爱心为帆,将国家政策的春风化作滋润乡村的细雨。当孩童举着自扎染布欢呼,当科学实验点亮惊羡的目光,乡村振兴的种子已悄然发芽。这份星光,终将汇入时代长河——照亮更多乡土,温暖更多童年。
供稿 | 成都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与翻译学院“协星逐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通讯员 | 何萍 苏静怡
图片 |胡心雨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萍 苏静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