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瓯江的晚风拂过,在温州古戏台斑驳的光影里,一声清越的唱腔划破长空。这不是普通的戏曲,而是承载着四百年时光流转的温州瓯剧——一部以独特“八和声”腔调讲述瓯越故事的活态史诗。
瓯剧,温州唯一土生土长的大戏剧种,其根脉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它并非孤芳自赏,而是博采众长的艺术结晶:它巧妙融合高腔的激昂、昆曲的婉转、乱弹的热烈、徽调的稳健、滩簧的柔美以及时调的鲜活,形成独一无二的“八和声”多声腔体系。更令人惊叹的是其核心声腔“正乱弹”,这一全国地方戏曲中仅存的声腔系统,堪称戏曲声腔演变史的“活化石”。瓯剧的念白与唱词,则浸润着温州特有的官话韵味,使这方水土的故事拥有最本真的表达。
瓯剧之美,不仅闻于声,更显于形。其表演程式独具瓯越风骨:小生步法轻捷如“麻雀步”,花脸功架豪迈似“仰天跳”,一招一式皆蕴含着浓厚的地域审美。瓯剧的武戏尤为一绝,真刀实枪的惊险场面令人屏息,而如《断桥》中独创的“十三跌”等细腻身段,又将人物情感刻画得丝丝入扣。舞台之上,瓯剧脸谱色彩鲜明、寓意深邃,传统服饰则绣工精巧、纹样古朴,共同织就视觉的盛宴。
瓯剧的戏文,是温州人精神世界的深情回响。《高机与吴三春》将温州丝绸工匠的坚贞爱情演绎得荡气回肠;《阳河摘印》颂扬忠义,《九龙厅》演绎传奇,《洗马桥》则传递着孝悌温情。这些剧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瓯越大地价值理念与历史记忆的生动载体。
进入新世纪,瓯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守护与新生之路备受瞩目。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肩负使命,林媚媚、方汝将等杰出传承人倾力传授,一批青春力量也在舞台崭露头角。近年来,《橘子红了》等新编剧目立足传统、锐意创新,尝试为古老艺术注入现代审美活力,努力在时代浪潮中找寻回响。
瓯剧,这发源于瓯江之畔的戏曲明珠,早已超越单纯的艺术形式,成为温州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当“八和声”在剧场悠扬响起,那不仅是跨越时空的音律,更是瓯越儿女文化血脉的澎湃潮声。走进瓯剧,便是触摸温州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心跳——在古老的唱腔中,听见一个地域不朽的灵魂独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晨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晨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