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普通话普及与非遗文化传承深度融合,7月10日至14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益路黔行 语润苗音”实践队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舟溪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苗寨,学习苗绣技艺,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让普通话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银发匠心:一针一线守根脉
78岁的老阿妈坐在吊脚楼前,指尖银针翻飞,绣布上的纹样仿佛在讲述苗族千年的故事。在苗绣传习所里,她向队员们展示了“打籽绣”的精妙针法,一边绣,一边轻声介绍道:“蝴蝶妈妈是我们的始祖,万字纹寓意平安顺遂……”每一个图案都承载着祖辈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智慧。老阿妈手把手教队员们穿针引线,叮嘱道:“线头要抿湿,针脚要像梯田一样均匀。”在她娴熟的指尖下,苗绣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
图为老阿妈教实践队员苗绣。彭玉健 供图
青年创新:巧手织就新篇章
38岁的王学铃是新一代苗绣传承人,曾获刺绣优秀奖。她的课堂充满活力,平绣、绕绣、镶金绣在她手中焕发新意。“传统也可以很时尚!”她笑着拿起一个绣着简化银饰纹样的帆布包,“这样的设计,年轻人更喜欢。”队员们起初笨手笨脚,针线常缠作一团,但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渐渐绣出了像模像样的图案。王学铃的针法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让苗绣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图为实践队学习苗绣。徐一鸣 供图
童心传承:小小绣娘播希望
“姐姐,‘盘针绣’的‘盘’字怎么读呀?”苗家小姑娘佳怡举着未完工的蝴蝶绣片,眨着大眼睛问道。实践队员拿出拼音卡片,一字一句地教她。在苗绣小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刺绣,还学普通话。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苗绣故事,有的甚至成了家里的“文化小使者”,把学到的知识讲给远方的父母听。“我要学好苗绣,也要学好普通话,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文化!”佳怡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图为实践队与小朋友一起学习苗绣。徐一鸣 供图
老阿妈守护着苗绣的根脉,王学铃探索着创新的可能,孩子们则用纯真的心灵接过传承的火种。一根丝线,串起三代人的坚守与希望;一针一线,织就文化传承的锦绣未来。在黔东南人的心里,苗绣不是静默的文物,而是流淌在指尖的温度,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通讯员 徐颖 郭雅如)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雅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雅如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