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新载体】
闽南童谣以闽南方言为基础,通过生动活泼的韵语和节奏,将传统文化与法治精神融合,具有独特韵律美,语言贴近生活且富有音乐性。明代后,随着闽南人的迁徙与传播,闽南语已成为了连接两岸及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普通话普及的浪潮中,如何让闽南童谣突破时空限制,焕发新的生命力?黎明职业大学的三位学子给出了创新答案。
【创作团队亮相】
作为黎明职业大学《阮厝边的童谣》绘本实践队的核心成员,陈曼颖、陈佳琪、贺诗琪选择匹配文本《正月歌》的绘画风格,将闽南童谣转化为折页绘本,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向更多人展示闽南童谣的魅力,通过视觉叙事重构闽南人的岁时节庆生活图景,让非遗文化以“可携带的画卷”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图为实践队画像
Q1:为何选择这首闽南童谣作为创作主题?创作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
在闽南这片土地上,闽南语曾如海风般无处不在。它是街头巷尾的寒暄,是阿公阿嬷口中的古老童谣,是这片土地灵魂深处的呢喃。作为生与斯长于斯的闽南人,团队成员是在这熟悉的童谣中长大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普通话在校园与生活中普及,闽南童谣好似那逐渐被遗忘在角落的旧唱片,虽余音仍在,却少有人问津。“我想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让更多人发现闽南童谣的魅力。”于是团队成员选择以闽南童谣《正月歌》作为主题,以长卷的方式徐徐讲述闽南人从初一至十五的民俗生活。
▲图为闽南童谣《正月歌》插画海报
当然,团队成员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并不是很了解过年期间大人们所做事情的具体含义,也不知该从何下手,因此开始询问身边的家人、朋友和老师,抱着将这个充满意义的事情做到尽可能好的态度,从草稿开始团队一直在讨论,哪天该做什么,在画面上以怎样的形式展示会更好,经过一遍一遍的讨论,更改。仅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团队就修改了5版草图,最终采用“时间轴+场景切片”的叙事结构。
▲图为《正月歌》折页草图
▲图为《正月歌》折页场景设计
▲图为《正月歌》局部细节图1
▲图为《正月歌》局部细节图2
Q2:这次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有何影响?
在团队成员看来这不仅是画本,是笔尖与童谣的相遇,将乡音化成充满活力的画卷。每一页折叠的,都是文化的温度,从初稿到成稿,成就感也随之渐浓。实践队成员也很高兴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传播闽南童谣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意义所在!因为它不止是创作,更是一场与故乡的温柔相拥。
Q 3:对闽南童谣传承的展望?
团队成员希望这套折页绘本能够将闽南童谣传播给更多的人,使未来的它,不再只是阿嬷哼唱的睡前曲,也是新时代的文化符号,让闽南人的乡愁有处安放,更让这份带着海风气息的韵律,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信使,在时光里永远鲜活。
▲图为闽南童谣《正月歌》成稿
【守望者的心声】
“我们希望成为这乡音的守护者,通过绘本的传播,使闽南童谣的悠扬韵律,永远回荡在这片热爱它的土地上,让下一代能听见历史的声音。”——陈曼颖 陈佳琪 贺诗琪
撰文 | 陈曼颖 黄小敏
图片 | 陈曼颖 陈佳琪 贺诗琪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小敏 陈曼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小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