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禾共兴”红色印迹党员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宁波大学质谱院教师党支部、化学系教师第二支部的质谱科学与技术领域专家的带领下,前往宁波市岚山村家圆农场开展“‘材’聚青能 科技助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这支青年党员队伍携带便携式专业设备,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百亩特色番茄产业实施从土壤健康到果实品质“全链条科技诊断”,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一、农场里的“问诊会”:精准把脉产业痛点

在岚山村家圆农场的番茄大棚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问诊”拉开序幕。澥浦成校校长刘奇华和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主、省级农村科技示范户陈善忠师傅,热情地向师生们介绍了农场的发展历程。占地120多亩的家圆农场,是远近闻名的市级精品番茄采摘基地。陈师傅自豪地讲述着农场应用的“黑科技”: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棚内环境,自动化设备实现精准施肥喷淋。他引进的优质水果番茄品种,连续六年获得宁波市精品番茄评选金奖,去年更荣获“浙江省好番茄金奖”。

然而,面对实践团“当前最大科技痛点”的提问,陈师傅的笑容里透着一丝焦虑:“科技大棚解决了温湿度和病虫害问题,产量稳住了,但下一步怎么走?品种怎么再升级?品质怎么再突破?我们真需要新技术的钥匙啊!”宁波大学质谱院教师党支部书记、质谱领域专家丁传凡教授仔细聆听后,目光笃定地回应道:“这正是我们此行的使命!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核心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产量高’,更要‘品质优’。消费者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健康’。”他指着大棚里的番茄补充,“我们计划通过质谱技术,先精准检测土壤和果实中的重金属是否超标,保障安全,再分析有益微量元素的构成,提升营养。找到数据支撑,就能科学指导土壤改良和品种优化,为咱农场的番茄产业提供全链条的科技支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澥浦成校校长、农场主座谈交流

二、白大褂进大棚:烈日采样一手数据

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在清楚了解痛点后,带队老师及实践团成员无惧烈日“烤”验,兵分三路扎进热浪蒸腾的番茄大棚。“番茄组”成员手持无菌取样袋,目光专注地在藤蔓间穿梭,小心翼翼采摘不同成熟度(青果、转色果、熟果)、不同品种的番茄样本,确保后续科学对比的严谨性。“土壤组”严格按照0-20cm(耕作层)、20-40cm(心土层)、40-60cm(底土层)三个深度,分层采集宝贵的土壤信息。

▲图为质谱院教师党支部技术专家在番茄大棚指导学生采样

“采样点坐标记准了!”“这份深层样本单独封装,标记清楚!”此起彼伏的提示声在闷热的大棚里回荡。“记录组”成员紧随其后,详细标注每一份样本的GPS位置、采集时间、环境温湿度等关键信息。采样结束,队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刻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对农户进行访谈。

▲图为番茄组在番茄大棚采样番茄样本

三、质谱“解码”: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满载着“泥土味”的样本和“热乎”的问卷,实践团马不停蹄返回宁波大学实验室,立即投入紧张的检测工作。在质谱院教师党支部的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同学们对样本进行精密的前处理:精确称量、微波消解去除有机质、赶酸定容……最终,处理好的清液被注入高精度的质谱仪中。屏幕上,分子级的“对话”正在展开:一道道跃动的谱线,能展示番茄的营养价值有多高、安全底线在哪里,更是指导品种改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依据。接下来,团队成员将进一步把检测数据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种植建议,带着这份“科技礼包”重返岚山村,确保科研成果在乡村沃土“落地生根”。

▲图为质谱院教师党支部技术专家指导学生检测样本

“这次深入田间地头,让我真切感受到,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从实验室‘书架’走向产业‘货架’。”实践团成员蒋越感慨道,“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实验室的智慧融入广袤乡村,在服务‘三农’的火热实践中锤炼党性、践行初心——这是最生动的‘行走的党课’,更是我们青年党员该有的担当!”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芦意、王佳、尹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芦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