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的成员们走进高塘岛渔业办公室,与经验丰富的“船老大”们展开了一场深入交流,访谈从渔民的日常生活和作业,海岛非遗文化以及老渔民们对待老传统的态度等三个角度展开。

▲图为团队成员在渔办前的合照

劈波斩浪:生计背后的艰辛与挑战​​

“现在的生意,不比从前了。”一位渔民感慨道。一般而言,一次出海短则半月,长则数月。而鱼群的减少让他们的作业范围不得不向远海延伸。“以前附近就能遇到鱼群,现在得跑更远才能找到。”带鱼和鲳鱼仍是主要收获,但产量和收入的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海上的风险,渔民们特别提到了政府的气象预警系统。“台风来临前,警报一响,我们必须按时回港避风,这是铁律。”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渔民正在进行访谈

薪火相传:传统习俗的坚守与变迁​​

谈及祖辈传下的出海规矩,从业者们纷纷提到:“初一十五不出海,图个平安顺遂。这是老辈人的经验,宁可信其有。”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对大海的敬畏。 然而,时代的浪潮也冲刷着传统。当小队成员询问渔歌号子的传承情况时,渔业从业者说道:“号子?以前拉网、起锚,全靠它喊出力道。”他眼中闪过一丝怀旧的光,“哎嘿呦嗬……那种调子,现在机器轰鸣,哪还用得上?”他回忆,如今只在开渔节表演或非遗活动上偶闻号子声,“调子还在,但那股子搏命的劲儿,淡了。”​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渔民的合照

潮起潮落:对未来的期盼与守护

对这些渐行渐远的海洋记忆,这些在海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船老大们,坚定地说道:“得传下去!”谈到非遗和海洋文化的保护,他语气斩钉截铁,“肯定要保护!这些都是宝贝,很珍贵!”他强调,“让后代知晓至关重要。得让孩子们知道,老一辈是怎么在风浪里讨生活,怎么靠着双手、喊着号子养家糊口。”

随后,小队又来到其中一位渔民家中,在渔民家门口,摆放着出海用的渔网,装鱼的容器等等,渔民热心的向队员们介绍这些他最熟悉的工具。谈起几十年的出海捕鱼经验,老渔民频频感叹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也正是这样的种种辛苦,更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其中的坚守。

▲图为团队成员们拜访渔民家

此次访谈让团队成员对高塘岛的生活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海浪的节奏依旧,而老渔民们脸上的风霜,刻满了对大海的敬畏与坚守。“海韵文耕”的足迹,正悄然串联起过去的涛声与未来的希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叶可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可可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