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淮南市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的关键时期,从“十三五”到“十五五”,近十年来,安徽省淮南市依托各方面优势,城市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淮南正处于翻天覆地的改革进行时。2025年7月5日,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针锋相队”暑假社会实践小组5名师生抵达安徽淮南,开启为期三天的“行走的思政课”。此次实践以“煤海豆香,焕新淮南——一座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蝶变”为主题,聚焦当地“煤炭+豆腐”双名片的转型故事,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
从“小”馆到“大”馆,见豆腐文法蓬勃发展
活动伊始,小组在队长朱佳锐带领下,设计“历史-挑战-创新”三维调研路线。首站探访淮南市博物馆“豆腐非遗展厅”,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豆腐制作”学生现场体验汉代点卤工艺,感受非遗在现代文创工坊中的“活化”魅力。
成员张思怡正在拼瓦窑
小组成员在淮南博物馆合照
从“黑”到“绿”,见煤炭矿区变为美丽景色
随后在亚洲最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绿金湖生态公园以及刚刚建成开放的春申湖公园游览,大家见证了硕大的矿坑变身市民“幸福打卡地”的生态奇迹,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意义。
淮南市春申湖景色
从“白”与“黑”,发掘城市发展潜力
团队还调研了两大转型样本:潘集“渔光互补”基地通过“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模式年减排二氧化碳26万吨;中安联合煤化中心的煤化工碳循环项目,将煤废气制成食品级干冰,年固碳10万吨,让学生直观感受“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春申湖“水下养殖”景色
此次实践首创“AI+思政”模式,借助大模型生成调研提纲、辅助撰写解说词,同时严格核验权威信源确保数据准确。团队形成“1+N”成果矩阵,包括10分钟主题纪录片、《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淮南范式》调研报告及豆腐非遗IP设计图集。
以“小”见“大”,共筑未来发展宏图
淮南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展现了老工业基地在“新旧动能转换”与“人与自然共生”中的转型智慧,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正是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微观缩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佳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佳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