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苑奕菲、赵浩聪、汪子涵2025年7月17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气象映文脉·非遗绽乡光”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湖南省湘潭市竹埠村,聚焦当地非遗火龙舞开展“三下乡”活动,旨在挖掘古老民俗魅力,助力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活动当日,团队在岳塘区文化馆馆长及竹埠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访了火龙舞传习所,与第七代传承人尹国军及其徒弟尹升深入交流。据介绍,火龙舞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初年,至今已有140余年,2016年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火龙”由九节组成,需多人轮换操控,仅龙头就需三人轮流舞动,对体力要求极高。

图为尹升老师为队员们讲解

随后,团队成员与师徒二人齐聚一堂,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中,尹国军师徒分享了与火龙舞的羁绊:“小时候每天看父辈舞龙,手就痒得厉害,跟着比划着比划着,就真的离不开了。”从模仿到拜师,从基础动作到复杂套路,师徒二人用数十年时间打磨技艺,“难是真难,但喜欢也是刻在骨子里的”。谈及传承现状,尹国军直言“太难了”:火龙制作全靠手工,单是编竹篾、组装九节龙身就需数月,材料与工时成本居高不下,每次表演报酬大多投入到火龙翻新中;更让人忧心的是传承人断层,他曾走进校园授课,却鲜少遇到能坚持下来的孩子,“这门手艺得沉下心学好几年,现在的年轻人很难耐住性子”。即便如此,尹国军眼神坚定:“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教下去。”

图为队员们与师徒二人深入交流

实践中,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舞龙基础动作,握把子的手被磨得发红,脚步总跟不上鼓点,九节龙身时常缠成一团,耗时一个半小时才勉强协作完成简单流程,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午后,队员们还参观了尹国军手工制作火龙的过程,其沿用传统工艺、不用现代机器的坚守令人动容。此外,尹国军正在筹备的直播间也引发关注,这里将成为他与年轻人交流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世代相传的技艺。

图为队员们体验舞火龙

图为尹师傅为队员们讲解制作过程

此次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让青年学子近距离触摸非遗温度,更通过记录传承故事、传播现实困境,为非遗保护凝聚社会关注。团队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通过校园宣讲、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更多同龄人了解火龙舞的文化价值;同时火龙舞的传承者也在探索多元推广路径,如将火龙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借助直播平台展现制作与表演全过程等,让这项承载着乡土记忆与民俗智慧的古老技艺,在创新表达中跨越传承鸿沟,在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中绽放独特光彩。

图为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大合照

撰文|苑奕菲 赵浩聪 汪子涵

一审|苑奕菲

二审|赵浩聪

三审|杨俊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苑奕菲 赵浩聪 汪子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浩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5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