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脱贫攻坚的硝烟渐散到乡村振兴的宏图铺展,中国乡村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流深的蜕变。站在时代的瞭望塔上,唯有以产业为基筑牢大地筋骨,以人才为墨勾勒发展脉络,以生态为笔晕染乡土底色,方能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阔图景。为深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根脉,呼应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铿锵号召,牵线校地之桥,南昌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组织“文韵传声,普语润行”推普实践队,投身“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7月14日,实践队踏着晨光走进峡江县金坪民族乡石玉莲工作室,与二十大代表石玉莲促膝长谈,在她的讲述中触摸金坪民族乡振兴路上的温度与力量。

镜头镌刻华彩:定格人生节点的高光时刻

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之下,聚光灯流淌过她的身影。作为基层代表的石玉莲,带着一身田埂的泥土香,在庄严肃穆的殿堂里,让乡土的声音穿过层叠的座椅,落在时代的耳畔。这位峡江县金坪民族乡的“种田女将”,指尖还留着稻穗的纹路,话语间却盛满对土地的赤诚。谈及组建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时,她眼中跃动的光,恰似当年在田间推广“三控施肥”技术时,亲手点亮的千盏灯火;说起带动乡亲们种稻的日夜,语调里的笃定,早已将岁月的辛劳酿成甘醇。

家风铺就底色:生长门楣之间的精神路标

“好人宣讲·声入人心”的活动会场里,她的故事像一汪清泉,漫过每个人的心田。石玉莲总说,自己的根扎在祖辈传下的家风里。父亲那句“人不能蔫蔫的,要勇敢的去闯去做”,是刻在她生命里的座右铭,如同暗夜行路时头顶的星辰,指引着方向。记忆中的老宅门楣,不仅镌刻着生活的智慧,更承载着祖祖辈辈救人济世的热忱——那些与人为善的故事,早已化作她骨血里的担当。这种家风如春雨,在她心上种下不服输的种子,终长成敢拼敢闯的脊梁。“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的荣光,不过是这株家风之树结出的一颗硕果。无论在田垄弯腰播种,还是在乡道上为乡亲奔波,她的每一步,都在续写着好家风的注脚。

如今她仍站在田埂上,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粒火种,以家风为薪,在乡村振兴的原野上,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火焰。好家风在新时代的风里舒展枝叶,让我们看见:平凡人守住初心,便能在时光的稿纸上,写下不平凡的人生诗行。

泥土孕育答卷:延伸田垄之上的初心轨迹

她把实验室里的智慧,化作打开乡土富门的“金钥匙”。当水稻直播免耕技术的春风吹进金坪,当农用无人机第一次载着希望掠过稻浪,石玉莲成为峡江大地上首位女飞手,让科技的嫩芽在田垄间破土而出。创业路上的荆棘曾划破她的手掌,却没能拦住她前行的脚步——在她眼里,困境从来不是绊脚石,而是砥砺锋芒的磨刀石。

“选行业先选热爱。”面对实践队的青年学子,她的目光亮如晨星,“爱这片土地,爱新农事业,苦日子也能嚼出甜来。要跟自己较劲,把心头的热爱磨成手上的专业,让青春在泥土里开出花!”田埂上的脚印早已连成轨迹,那是她用数十年光阴写下的答卷:以热爱为犁,以奋斗为泉,即便在最平凡的土地,也能耕耘出奇迹;在新农人的赛道上,照样能让青春绽放出超越时代的华彩。

情谊联结初心:共植乡土希望的文化之苗

石玉莲的故事,是新时代农人写给土地的情书,更是乡村振兴长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人民大会堂的高光到门楣间的家风,从实验室的微光到田垄上的晨曦,她用坚守证明:平凡与不凡之间,只隔着一颗永葆初心的赤子之心。临别时,实践队成员捧出精心准备的文创礼物,指尖的温度在礼物间传递。这不仅是一份敬意,更是一次文化的牵手——让推普的种子,与石玉莲播下的希望,在金坪的土地上共同生长。

此刻的金坪民族乡,无人机掠过稻浪的声响,是科技与农业的和鸣;乡亲们丰收时扬起的笑脸,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表情。石玉莲播下的种子,早已在更多人心里发芽:对土地的眷恋,对奋斗的执着,对未来的憧憬,正顺着田垄蔓延成海。这片土地上,无数个“石玉莲”正接过接力棒,以初心为砚,以汗水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更璀璨的明天。而南昌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文韵传声,普语润行”推普实践队,也将带着这份感动与力量,让普通话的暖流汇入乡土,让文明的种子扎根大地,共赴这场关于希望的约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倩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倩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