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赫浩宇) 山风轻抚,索玛花开。7月15日下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薪火育苗”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凉山州越西县瓦曲觉村武警爱民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志愿服务与劳动实践课程。实践团成员带领营员们挽起袖子,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这不仅是简单的清扫,更是以双手的汗水,浇灌责任与奉献的种子。

小习惯·大基石,“洗手”擦亮个人天地

活动从流淌的清水和翻飞的肥皂泡开始,营员们聚集在水池周围,对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掌心、手背,一丝不苟。日常的洗手,更体现劳动意识的觉醒。“把手洗干净,才能把事做清爽!”营员马海阿布莫边擦手边说道。这微小的第一步,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变得真切可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陈铭哲熙带领营员们进行洗手活动。通讯员 金子尤 摄

趁热打铁,实践团成员带领营员们用洗手的废水浇灌实践土地。大家提着水桶,浇灌烈日暴晒后萎蔫的辣椒,水流渗入晒得发烫的泥土,营员们眼中闪着亮:“原来洗干净手的水,还能救活晒蔫的苗!”这不仅是废水的再利用,更是劳动智慧与敬畏自然的生动一课。一滴水的循环,映照着最朴素的道理:从洁净个人开始,到滋养生命的延续。

▲图为实践团成员刘虔阁带领营员们浇灌辣椒秧苗。通讯员 金子尤 摄

齐动手·共焕新,窗明几净展亮新颜

先“修身”才能后“齐家”,做好个人卫生,自然延伸向共同家园的整洁。营员们拿起扫帚、抹布、拖把,将劳动的热情洒向教室和校园的每个角落。清扫教室地面、擦亮黑板窗台、整理公共区域……从一张书桌到一间教室,从一条走廊到整个校园,营员们分工协作,挥洒汗水。看着灰尘消失,校园焕新,劳动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有小营员感叹道:“原来大家一起动手,力量这么大!”实践中,营员们不仅让窗明几净成为现实,更真切体会到:个人整洁是起点,校园美好更需要每个人的用心守护。扫净的不仅是地面,更是个人力量汇入集体力量的责任意识。这方寸之间的延伸,丈量着从“小我”走向“我们”的成长距离。

▲图为实践团成员刘虔阁带领营员们打扫教室卫生。通讯员 金子尤 摄

躬身行·心系乡,汗润乡间美化家园

带着在校园凝聚的劳动热情与责任意识,在身着鲜艳红马甲的实践团成员感召下,营员们主动走出校门,躬身投入更广阔的乡土。那跃动的红色,如同点点星火汇聚,不仅传递着志愿服务的温度,更无声的引领孩子们行动的方向。在村边的田埂上,大家弯下腰,挽起袖,认真清除杂草,亲身体味着农耕的辛劳与大地的馈赠。

沿着田埂一路向南,营员们来到承载乡村记忆与民族记忆的村史馆,轻轻拂去展柜玻璃上的灰尘,小心擦拭着展示村落历史变迁的照片。“擦掉灰尘,好像也看清了村子走过的路。”营员马海医生莫感慨道。

▲图为村史馆内营员阿日列布木向镜头展示拾到的垃圾。通讯员 金子尤 摄

实践结束,营员们走出村史馆,看着仅有一墙之隔的瓦曲觉村党群服务中心,营员吉古阿妹提议“不如顺便打扫一下吧”。在征得服务中心的同意、不打扰正常办公的情况下,营员们安静的清扫会议室、整理宣传栏、打扫服务中心院落,让服务窗口更加明亮整洁。衣衫被汗水浸湿,沾上灰尘,但看着平日生活、玩耍的地方焕然一新,营员们对劳动产生了新的体会。躬身乡野的劳动,让“家园”的概念超越了校园围墙,汗水的浸润,让乡土情怀在服务与奉献中深深扎根。

▲图为村委会门口营员马海医生莫将拾到的垃圾交给实践团成员沈毅。通讯员 金子尤 摄

此次劳动实践,营员们用质朴的行动,践行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当干净的校园承载着归家的步履、当洁净的村史馆讲述着家乡故事、当整洁的村委会迎接着办事的乡亲、当鲜艳的红马甲穿梭在营员们劳动的身影间,他们洒下的汗水,已悄然汇为自我成长与家乡发展的温暖泉源,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悄然滋润着心田。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赫浩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赫浩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