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刘力榛 燕翼翔 辛奕潼)晨露还未褪尽,张武村的田埂上已漫过清润的风。红薯藤沿着田垄有序攀爬,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碎金般的光;玉米秆挺直了腰杆,宽叶在风中轻轻絮语,似在诉说着生长的喜悦。几户人家的门口,村民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目光越过院墙,落在连片的绿意里——这幅宁静的乡村晨景,因河南理工大学“青耘乡村・语润芳华”基层服务践行团的到来,悄然添了几分青春的律动。

一、田畴躬耕:泥土间的传承与协作

土地是乡村的命脉,每一寸耕耘都连着丰收的期盼。红薯地里,黄老师正弓着腰整理藤蔓,宽厚的手掌抚过翠绿的茎叶,将歪倒的秧苗轻轻扶正:“红薯藤得顺顺当当爬,根才扎得深,结出的薯块才瓷实。”他的动作沉稳有力,指尖带着泥土的芬芳,身后的田垄被打理得整整齐齐,像铺展开的绿色锦缎。不远处的地块边,王书记蹲在垄间示范拔草,拇指与食指捏住草茎根部,稍一用力便将杂草连根拔起“草要除得净,不然抢了红薯的养分。”阳光落在他汗湿的额头上,映出庄稼人特有的质朴与坚韧。

志愿者们的身影穿梭在田埂间,像注入田野的新鲜血液。他们学着黄老师的样子整理红薯藤,起初笨手笨脚,要么扯断了藤蔓,要么漏过了杂草,在黄老师“轻一点、顺着劲”的指点下,渐渐找到了窍门;跟着王书记学拔草时,有人被叶子割破了手,抹把汗继续干,掌心很快磨出了红痕。“这些同学们肯下力气学,眼里有活,手上也有准头。”黄老师看着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当歪斜的秧苗重新挺立,当田垄间的杂草被一一清除,青春的汗水与乡土的气息相融,让这片土地更显生机。

图为志愿者在田地里劳作 杨雨鑫供图

二、村巷焕颜:烟火中的洁净与舒心

村容是乡村的脸面,每一次清扫都在擦亮生活的底色。张武村的街巷里,整洁藏在村民的日常里:晨起开门的大爷顺手扫净门前落叶,去菜园摘菜的大妈路过垃圾桶时丢上菜根,放学的孩子把路上的石块踢到路边——这些不经意的举动,让村庄始终保持着朴素的清爽。

志愿者的加入,让这份清爽多了份青春的助力。他们带着扫帚清扫村道上的泥土,那是农户从田里带回的“大地印记”;把村舞台角落的杂物清出去,让傍晚来看节目的乡亲们有处落脚。门口乘凉的村民们看着这一幕,不时点头称赞,一位老人笑着说:“这些理工大的同学们,手脚勤快,把村里拾掇得更亮堂了。”当村民收工回家,看到整洁的村道和敞亮的舞台,脸上的疲惫便淡了几分,干活的劲头也更足了。

图为志愿者清扫街边垃圾 刘力榛供图

三、共生共荣:耕耘里的振兴密码

夕阳吻过西山顶时,收工的村民扛着锄头走在平整的村道上,晚风卷着麦香漫过脚踝;志愿者们正把村委会的教室打扫干净,扫净台阶碎叶时,天边已悄悄浮起一弯月牙——农活里的“收”与村容里的“护”,在这光影流转间,融成了最暖的乡村剪影。

这种交融,慢慢成了村里的默契。黄老师教志愿者整理红薯藤时,会顺带讲起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的老理,只不过如今的 “肥” 是腐熟的秸秆、农家的粪肥,既环保又养地;王书记拔除杂草时,指尖划过红薯藤的嫩尖,轻声道:“你看这苗多精神,把草除净了,它才能一个劲地长。”当田埂上的杂草被除净,当村道上的尘埃被扫光,张武村的夏日便有了最动人的模样:既有庄稼生长的蓬勃,也有家园整洁的明亮。

田埂上的锄头、村道上的扫帚,在暮色里依然透着几分劲。这股劲,是黄老师掌心的老茧里藏着的坚守,是王书记额头的汗珠里闪耀的担当,更是志愿者们眼中的热忱里燃烧的希望。

图为志愿者与村两委的合照 燕翼翔供图

从张武村的田畴与村巷望向远方,乡村振兴的图景愈发清晰: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黄老师整理的每一株红薯藤,是王书记拔除的每一棵杂草,是志愿者清扫的每一段村道。当田地里的辛勤耕耘结出丰收的果实,当整洁的村容涵养出舒心的生活,乡村的魅力便会如夏日的藤蔓般自然生长。实践团的青春力量,恰如投入湖面的石子,以“农活提质、村容焕颜”的实践,在广袤乡村漾开振兴的涟漪——这既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共赴未来的铿锵誓言。而张武村的夏日耕耘,早已写下答案:最坚实的振兴,藏在沾满泥土的手掌里,映在洁净敞亮的家园中。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力榛 燕翼翔 辛奕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力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