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强化农业农村法治保障,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三江学院法商学院“普法惠农先锋队”法商赋能乡村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于6月30日至7月8日赴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荣臣村,开展以“跨境播破圈·法商助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法商智慧与青春力量。  

图为小队三下乡伊始合照

实践期间,团队深入荣臣村的田间地头、村办企业、村民家中,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村委会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摸排当地在知识产权保护、电商运营合规、跨境贸易渠道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在与村民的交流中,队员们发现,不少农户对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概念了解甚少,遭遇过农产品包装被仿冒、假农资坑害等问题却不知如何维权;村办企业和合作社则面临着品牌建设滞后、电商直播话术不规范、跨境出口资质不足等困境。针对这些痛点,团队形成了《乡村法商需求清单》,为后续精准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为小队参观企业、工厂的照片

图为企业代表采访、各地调查调查照片

围绕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精准开展普法与赋能行动。在村集市设置“沉浸式普法”摊位,通过“真假农资辨识台”“商标注册咨询站”等互动形式,发放《农产品维权手册》300余份,用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解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等法律风险。针对企业需求,团队分层开展“品牌防侵权”培训,从商标注册流程到维权证据固定,从电商直播合规话术到跨境贸易合同规范,手把手指导企业规避法律风险。同时,团队还开设“村民防诈课堂”,通过情景剧演绎电商诈骗套路,教授大家识别“假客服退款”“刷单返利”等陷阱,提升村民风险防范能力。

图为小队进行防诈宣课堂、商标辨识座谈会照片

图为小队集市定点宣传、模拟法庭选照

为打通农产品销售链路,团队策划并执行“荣臣好物”助农直播。从选品审核、宣传话术合规把关到售后体系搭建,全程提供专业支持,将直播间搬到茶园、菌菇棚等生产一线,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产品品质。首场直播便实现销售额8万余元,带动“神谷丰”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溢价15%。针对跨境贸易需求,团队发挥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优势,协助3家企业完成出口资质预审,指导包装改造以符合海外市场标准,并开展“跨境人才雏鹰计划”培训,教授TikTok店铺运营、跨文化沟通等知识。7月6日,“荣臣珍品出海”TikTok英文场直播成功举办,吸引东南亚20余家采购商咨询,为农产品“走出去”开辟了新路径。

图为小队在村委会直播“荣臣红”产品

荣臣村拥有深厚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团队注重将地方特色文化精神与产业发展相融合。组织追寻“先辈足迹”主题教育活动,参观当地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场所;制作《荣臣足迹数字地图》小程序,实现“扫码听故事、定位看地标”;推出“荣臣珍品”系列农产品,让地方文化成为品牌发展的“助推器”。在“荣臣发展大家谈”活动上,老党员与返乡青年围绕“传承优良传统与推动乡村振兴”展开讨论,大家纷纷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

图为小队参观照片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队长房静表示:“看到村民们因为我们的讲解而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看到农产品通过直播卖出好价钱,所有的辛苦都值得。”队员佟志浩在总结中写道:“荣臣村的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扎根基层的耐心与担当。”指导老师朱振伦评价道:“同学们将知识产权、电商法律、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效,既助力了乡村振兴,也锤炼了自身本领,真正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标。”

图为小队每日总结选照、主要团队成员与书记合影

实践虽已落幕,但团队与荣臣村的联系仍在延续。后续,他们将根据实践成果,持续提供品牌建设、跨境贸易等方面的远程支持,让法商赋能的种子在乡土大地持续生长,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通讯员:房静 朱振伦)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美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美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