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稻浪翻涌。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艺启粮安”实践团14名师生,于2025年6月25日至7月1日深入绍兴市上虞祝温村、新戴家村与永和镇,开展“智慧耕保”社会实践活动,以科技视角解码智慧农田,用艺术语言传递粮食安全理念。

团队出征合照

识数”:让土地开始“说话 ”

祝温村,上虞区数字化农田版图上一颗跃动的明珠。2025年06月25日,实践团队来到祝温村进行实践调研。村内配备环境监测站、智能杀虫灯、中控平台等智能设备,通过物联网、GIS系统和小程序,气象、土壤与作物生长的每一次呼吸,皆化作屏幕上的清晰脉动,种粮从此“心中有数”。 设备维护采用“村民自主+专业保障”模式,让“智慧耕保”落地生根。

智能检测平台

党总支委员李汶琴指出:优质农田是基石,“一年常绿”杜绝抛荒是坚守,而承包大户与村民的紧密协作,使水稻种植的先进技术得以生根。当科技融入乡土,轻量化管理使“智慧耕保”技术落地,土地开始“说话”,为“数字田埂”勾勒出鲜活的肌理,也为艺术诠释耕地保护的故事、召唤全民参与,提供了生动素材与实践依据。

与李汶琴书记合影

用数”:让决策精准落地

06月26日,实践团奔赴谢塘镇新戴家村,探寻数字农田如何重塑传统农耕的基因。在戴爱标村长讲述中,实践团队了解到:该村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构建智能农田管理体系,自动喷雾机、智能灌溉设备与无人机协同作业,实时采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数据,实现精准调控。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推动三产融合,助其成为上虞农业示范村。

长势良好的稻田

大型风干机轰鸣运转,稻谷从收割到加工一路坦途。戴村长细数变革:“人工下田成本高、易板结土地,已成过往。如今大田有无人机,小片作物有汽油机喷雾机,治虫施肥皆高效。”数字红利吸引青年归巢,激活了乡村的源头活水,党总支书记陈月文在访谈中既展露信心,亦直面挑战:设备成本、数据安全、农民接受度仍需破题。她热切呼唤高校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为数字农业的远征注入不竭动力。

村民介绍无人机

传数”:让粮安浸润人心

07月01日,值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之际,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陈德虎、院党委副书记方水明带领实践团队,深入绍兴永和镇基层,践行“虞理共进校地融合”理念,助力当地美育事业发展。

美育课堂活动合影

本次活动以“红船+水稻+粮食安全”为主题开展实践课堂。活动前期团队成员将新戴家村数字农田的调研影像化作生动教材。孩子们围坐屏幕前,观看无人机巡航稻田的实景画面。“这些高空‘眼睛’能发现生病稻叶,”队员指着自动喷雾机作业视频讲解,“土壤里的传感器就像田地听诊器,时刻守护庄稼健康。”

课堂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共同搭建红船模型,教其在红船上描画稻穗、谷粒等元素,并同步引导孩子门联想:“大家画的每颗稻粒,在数字农田里都有传感器守护!”实践与讲解相结合,将"珍惜粒粟"的朴素理念与智慧耕保的科技内核融入心中。

课堂活动

活动尾声,学院与永和镇人民政府共同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揭牌。学院党委书记称此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上虞区委宣传部也肯定团队能成功让美育走进乡村。未来该基地将持续开展智慧农业科普,让“数字粮安”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校地融合揭牌合影

智绘丰年,“艺”启新章

从祝温村的“土地说话”到新戴家村的“系统革新”,从永和镇的“童心绘粮安”到田野间的青年归巢,上虞大地的实践如明灯昭示:数字技术是解锁农业智能时代的密钥。它不仅重构了春种秋收的千年范式,更以其无形之力弥合城乡数字天堑,为乡土注入生生不息的数字基因。

当科技的精密与艺术的温度在阡陌间交织,一幅更辽阔的图景正被合力擘画——唯有以创新为犁,以协同为壤,深化数字技术与农业全链条融合,方能绘就农业现代化新图景,让数字红利化作润泽乡土的春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跃升,书写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新颖 陈静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静楠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