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长春工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青春向北 逐梦吉林”基层实践服务团奔赴松原地区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引领青年学生感受吉林发展脉搏,聚焦“绿色吉林”建设,开启生态赋能、产业创新与文化历史传承的多维探索之旅。
玉栈凌波 感悟生态伟力
实践队员们首站踏上查干湖大玉儿栈道,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队员们深刻理解了栈道采用环保材料(PVC禾塑复材及生态木)、坚持生态优先建设原则的意义——最大程度减少对湿地环境的扰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栈道巧妙融入湿地景观,并带动特色旅游发展,生动诠释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令队员们深受启发。
问卷探微 守护绿水青山
为更精准把握查干湖生态现状,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队员们精心设计了生态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公众对查干湖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度,日常及旅游活动中的环保行为习惯,以及对生态保护政策的了解程度等。通过在景区内广泛发放和收集问卷,队员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查干湖生态现状及公众环保意识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生态研究积累了一手数据,探索运用数统学科知识服务生态强省建设的新路径。
研学探知 解码绿色密码
在集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查干湖研学中心展览馆,队员们通过丰富的实物标本、科普展板与多媒体演示,系统学习了查干湖的生态变迁史,包括湖泊成因、湿地生态系统构成、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重点了解了查干湖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详实的资料与生动的展示,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增强了守护“绿色吉林”底色的责任意识。
邂逅非遗 涵育文化自信
查干湖地区蕴藏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蒙古族传统的歌舞表演、马头琴制作工艺、鱼皮画制作、冬捕模拟体验等。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参与鱼皮画制作。一凿一刻间,队员们不仅领略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更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深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此次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队员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了主动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与使命感。
文创鼎新 赋能绿色发展
走进松原市鼎润文化创意产业园,队员们领略了文化创意赋能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园区深度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队员们依次参观了非遗艺术展、非遗生活馆、冬捕文化体验馆及马头琴课堂。讲解员以“创业奋斗就在吉林”为主题,带领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园区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将查干湖渔猎文化、蒙古族风情等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既传承了文化又促进了绿色经济发展,为队员们理解“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供了鲜活案例。
博物观史 厚植家国情怀
在前郭县郭尔罗斯博物馆,队员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馆内丰富的馆藏文物、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民俗展品,系统展示了郭尔罗斯蒙古族从旧石器时代、辽金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独特风俗与文化精髓。从古朴的生产工具到精美的民族服饰与手工艺品,无不彰显着蒙古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讲解员的深情讲述,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春建功 矢志奋斗前行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数学与统计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走访、沉浸体验、调查研究,深刻体悟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的深邃思想。队员们切身感受到吉林省在守护生态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对吉林全面振兴的成就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实践中的所学所悟转化为奋进动力,不惧艰辛,勇往直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学识,积极投身家乡与国家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飞 赵子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飞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