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4日,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学院“语筑振兴桥・青春广安行”实践队赴四川省广安市开展为期两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推普行动、农耕体验、科技助农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7月4日,实践队来到邻水县坛同镇九峰村,聚焦乡村振兴现实课题。在村委会办公室,支部书记向队员们坦诚剖析村庄现状:“产业发展有起色,但人才短缺、普通话普及率低仍是瓶颈。”这番对话成为当天调研的主线——队员们兵分三路,通过访谈、问卷与实地体验,构建对乡村的立体认知。

团队与村干部座谈的场景

在知识宣讲环节,信息学院的专业特色得以彰显。带队老师张瑾结合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用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等案例,为村民勾勒科技蓝图;针对农村高发的网络诈骗,队员们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单,模拟“虚假中奖”“刷单返利”等场景,现场演示反诈技巧。“原来手机验证码不能随便给!”一位留守老人的恍然大悟,让队员们意识到科普的现实意义。

老师讲解人工智能的发展的场景

普通话推广调研则呈现出乡村语言生态的复杂性。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地区60岁以上村民普通话使用率不足30%,但8-15岁儿童已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交流。为直观感受差异,队员们组织绕口令挑战,老人们用方言腔调念“四是四,十是十”时的憨态可掬,和小朋友总是分不清“四”和“十”的可爱模样,都进一步表明了九峰村推普活动的重要性。一位爷爷说:“有个小朋友回家教奶奶说‘谢谢’,奶奶笑得合不拢嘴。”队员彭诗怡记录下这个动人细节,展现语言传承中的代际接力。

孩子们参与语言游戏的场景

“下田才知道,除草比敲代码难多了。”队员唐中元在农耕日志里写下感慨。在村民的指导下,实践队走进玉米地,体验耕地、除草等农事劳作。烈日下,队员们弯腰拔除杂草,手掌磨出薄茧,却在看到饱满的玉米粒时露出笑容。“原来课本里的‘粒粒皆辛苦’,是汗滴落在泥土里的声音。”这种身体记忆带来的认知冲击,让青年学子对乡村产生深层情感联结。

队员在田间劳作的场景

入户走访时,队员们走进一位奶奶家。队员们帮着打扫庭院,奶奶坐在一旁,眼角笑出深深纹路:“你们来,村民们真高兴,这院子好久没这么热闹咯!”她缓缓打开话匣子,从九峰村早年的土路,讲到如今的新变化,那些带着岁月质感的故事,淌进大家的心里,让同学们触摸到乡村发展的脉络。

队员与留守老人儿童

遇到留守儿童小宇,得知队员们来自大学,他眼睛一下子亮起来,追着问:“哥哥姐姐,大学的图书馆有好多书吗?课堂上能学编程不?”看着他满是向往的眼神,队员们笑着解答,还拿出平板电脑,演示简单代码游戏,小宇紧紧盯着屏幕,求知的光在眼底闪。这场相遇,因奶奶的欣慰、小宇的好奇,让城乡青年与乡村老少,有了温暖连接。这烟火气里的陪伴,让队员们明白,乡村需要的不只是物质帮扶,这份交流同样珍贵。

实践尾声,九峰村村委会向实践队赠送感谢信,公章鲜红的印泥下,是对青年贡献的认可:“你们留下的不仅是短期帮扶,更是可持续的发展动力。”队员们结合信息专业知识,为村庄提出“农业物联网应用”“乡村电商直播”等建议,将代码思维转化为乡村发展方案。这种“科技赋能”的模式,让“三下乡”活动跳出简单的志愿服务,形成智力支持的长效机制。

返程火车上,队员们翻看活动照片,讨论着下次再来时要带的编程教具。“实践队员作为信息学院的学生,就该用代码为乡村振兴写‘硬道理’。”队长的话,道出了这群大一学子的共同心声。此次实践如同一座桥梁,既让青年走进乡村读懂中国,也让乡村看见青年的创造力——当00后带着算法思维与代码知识扎根泥土,乡村振兴便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感谢信

团队与村民村干部的合影

从九峰村的乡村肌理调研,西南交大信息学院实践队用48小时的实践,诠释了“三下乡”活动的时代内涵。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大学生们不是过客,而是乡村振兴的同路人。当代码遇见泥土,当青春对话乡村,改变就会发生。”这种改变,始于一场座谈、一垄农田,却终将在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舒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舒迪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