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赣鄱大地,暑气蒸腾,却抵挡不住青春追梦的脚步。7月1日至9日,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组成“乡村振兴,助力共行”社会调查实践队,奔赴江西省丰城市丽村镇,开展以“三下乡”为主题的《田野课堂》实践调研活动,用青春之力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图1 实践队在乡村振兴学院合影留念
走进乡村,触摸发展脉搏。调研首日,师生们怀着满腔热忱深入丽村镇,参观油茶示范基地、丽村酒业等特色产业,感受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在知青馆,通过一件件展品和一张张老照片,探寻那段知青岁月的奋斗足迹。实践队还与丽村镇主要领导进行深度交流,全面了解丽村镇发展情况,为后续调研筑牢根基。
图2 实践队与丽村镇主要领导开展座谈会
从7月1日至8日,实践队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对木村、茅头村、城前村等多个村庄的二十多个村小组。白天,同学们顶着烈日叩开农家门扉,与村民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向基层干部虚心求教,了解乡村治理的难点与经验。夜幕降临,在乡村振兴学院的教室里,一场场“头脑风暴”精彩上演。每晚三小时的调研总结与汇报讨论,成为思想蜕变的关键场域。初入田野时的陌生与焦虑清晰可见,但同学们在老师的专业引导和同伴的相互激发下,逐渐褪去青涩与不安,从最初的茫然无措蜕变为自信梳理思路、主动分享洞见的乡土探索者。
图4 实践队成员访谈村民
图5 实践队田野课堂留念
图6 实践队与村干部合影留念
深挖文化,汲取治理智慧。7月7日下午,实践队赴丰城市开展文化研学,探寻地方治理智慧与文化底蕴。在丰城市综治中心,详细了解特色品牌“母舅坐上”调解机制,该机制依托熟悉乡规民约的调解员,扎根市、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巧妙将传统宗族权威转化为现代治理资源。同时,通过“丰城解纷码”小程序亲身体验纠纷上报流程,感受传统智慧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强大效能。
图7 丰城市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为实践队讲解纠纷调解程序
随后,师生们参观了丰城市博物馆,近距离欣赏馆藏的洪州窑珍贵文物。最后来到曲江镇洪州窑碗泥岭遗址,触摸唐代龙窑遗迹的夯土残壁,感受历史余温。实践队还了解到当地通过校企共建的复兴基地,积极培养新一代匠人,推动洪州窑技艺在釉色研究与产教融合中焕发新生。
心灵成长,点亮青春征程。7月8日晚的总结大会上,同学们畅谈调研感悟。大家纷纷表示,田野实践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只有在采访完不同对象后,才能得出较为详细的解释,这背后蕴含着乡村复杂而真实的生活逻辑。他们说:“这趟田野课堂,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更是一扇打开真实乡村图景的人生课题。”“这次调研重新系紧了我们与土地的纽带,以最初的生活底色,促成了我们与乡村的深度对话。”“我们要不断思考,培养问题意识,站在村口就要思考村口的苦槠树是否能发展相关产业。”
图8 实践队调研汇总分享会
老师们也为大家指明精进方向,分享“两个经”的治学箴言:既要潜心“读尽经典”,筑牢理论根基;更要躬身“走近经验”,在广阔的社会现实中验证与深化认知。
归程启思,续写乡村华章。7月9日,师生们带着沉甸甸的田野笔记与心灵收获踏上归程,此次田野课堂第一阶段圆满收官。但这并非终点,而是深入研究的起点。后续,同学们将系统整理田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深入分析,聚焦各自选题,精心撰写调研报告,致力于将九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中国乡村基层治理的真实图景,转化为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成果与社会回响。
图9 实践队在对木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江西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治学精神。青年学子们俯身倾听乡土的心跳,在困惑与思辨中成长,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在他们心中点燃了不灭的星火。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力书写乡村故事,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蒲玲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轶娴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