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带着教具与热忱踏上赣州于都这片浸润着质朴气息土地,以青春之力投身支教事业,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担当,成为传递知识与希望的榜样。他们以青春为笔,以初心为墨,满怀昂扬斗志,在这片红土地上郑重铺开了支教之旅的画卷。
图为实践队出发,供图罗轶恒
青春筑梦:支教青年播撒希望之光
初抵课堂,孩子们都怯生生地守在教室外,踮脚朝里望却始终不敢迈过门槛。实践队员们便一次次笑着招手,用温和的呼唤作引,终于盼得他们攥着衣角、鼓足勇气踏进门来。
初遇时,孩子们多垂首抿唇,面对询问不愿抬眼;接过物品时手飞快缩回,绘画时也总躲在角落独自涂抹。而在队员们一句句“试试看吧”的鼓励与陪伴下,他们渐渐敞开心扉,开始试探着举手回应,从喉咙里模糊的音节,变成脆生生的“老师,想做恐龙”“这个小花送给你”;从独自绘画到蹦跳着分享作品,主动将兜里最甜的糖果塞给队员,说着“给你留的”。
孩子们用羞涩筑起的防线,在队员们牵手共绘的温度与俯身问候的关切中渐渐消融。随着相处日久,队员与孩子们的关系日益亲近。孩子们不仅能对队员的呼唤给出雀跃回应,还会在队员转身时主动拉住衣角,将亲手捏的花、编的环塞进队员掌心。从胆怯疏离到主动亲近,从沉默躲闪到勇敢表达,这份融洽的互动,这些蜕变的背后,是青年支教队员们用行动诠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传递知识,更以真诚唤醒童心,成为用爱与耐心陪伴成长的榜样。
图为小朋友们高举拼图照片,供图涂明 慧
乡土守护:驻村书记筑牢成长防线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长的力量离不开乡土间奋斗者的共同托举。驻村书记扎根基层,以点滴行动守护着村民的幸福。哪家的消防栓需要检修,哪个孩子还未入学,这些琐碎却重要的事,他都一一记在心上;亲手书写的防诈骗提醒贴满村头巷尾,字里行间满是对村民的实在牵挂;遇见乡亲总先送上笑脸,熟记每家的情况,一声熟稔的招呼便让日子暖意融融。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乡村的安稳与和谐添砖加瓦,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安心的“守护者”。
图为书记带领实践队队员下乡走访,供图罗轶恒
初心传承:老党员播撒红色养分
而在孩子们的成长轨迹里,除了看得见的守护,更需要精神世界的滋养。这片土地上的老党员们,正以岁月沉淀的赤诚,为孩子们的心灵播撒着温暖的种子。有着50年党龄的段晓华,手掌上变形的无名指与小指弯出独特弧度——那是早年担任报务员时,日复一日敲击密码电报磨出的印记,指关节的老茧里,仿佛仍回荡着“嘀嗒、嘀嗒”的忠诚回响,即便岁月流逝,这份对事业的赤诚从未褪色,也悄悄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坚持”的萌芽。袁辉老人则常向孩子们讲述长征往事,父亲与三位叔伯当年踏上征途的背影在他记忆里清晰如昨,那些关于坚守、奉献与热血的故事,让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在三代人间流转,从模糊的历史叙事变成孩子们能触摸到的温度,成为激励他们向上的力量。这些老党员用亲身经历与生命故事,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持久的精神养分,让红色基因在乡土间代代相传。
图为50岁党龄老党员敬礼,供图罗轶恒
在于都银坑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淳朴土地上,一代代奋斗者正以接力的姿态,为乡土的生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青年支教队员带着热忱投身课堂,在点滴付出中积累变化,用青春为乡村未来播撒希望;驻村书记扎根乡土,牢记村民冷暖与村中琐事,以日常坚守赢得村民的热忱相待,让日子暖意融融;有着五十年党龄的老前辈们,则以岁月沉淀的忠诚与奉献滋养这片土地,他们的故事与精神代代相传。
正是青年的奋斗、中年的坚守、前辈的传承,一代代人接续发力、凝聚力量,让每一份付出都化为成长的动力,在银坑孕育出看得见的进步与生生不息的希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邱小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羽涵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