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3日,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阡陌壶兴”实践队踏上太行热土,深入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开展了一场融合专业调研与思政教育的“行走课堂”。在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中,队员们穿梭于古村田野、探访非遗匠人、感悟红色军工、剖析乡村产业,以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图为实践队到达第一站后合影
一、探访非遗技艺,播撒知识火种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集店镇辛村。在建党104周年之际,他们面向全村党员开展了主题宣讲,重温党的光辉历程,赓续红色血脉。随后,团队拜访了琉璃匠人孙文其师傅。在访谈中,孙师傅不仅详细展示了壶关琉璃的历史渊源与繁复工艺,更道出了传统技艺面临的人才断层与市场萎缩之忧。他伏案整理琉璃专著的身影,正是文化坚守者的生动写照。
▲图为实践队倾听孙师傅讲解琉璃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村民对本地文化传承的认知与诉求,队员们同步推进两项惠民行动:在街头巷尾开展文化传承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份,为后续研究奠定数据基础;精心组织“传薪赠书”活动,将科普读物与文学经典送到村中孩童手中,以书香点亮乡村未来。
▲图为实践队队员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
二、问诊西红柿经济,解码文旅融合
7月2日,实践队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在乌集头村,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加工车间,调研当地支柱产业——旱地西红柿。在大学生村官程杰老师引导下,团队参观了红土地上的种植基地与现代化罐头加工厂,见证了“小番茄”变身“大产业”的链条延伸。然而,程老师也坦言困境:中间商抽成高挤压利润、电商人才短缺、物流成本高昂、价格波动剧烈,以及核心种植者老龄化导致的技术传承隐忧,亟待破解。
▲图为实践队队员聆听种植户讲解
下午,团队转赴常平温泉小镇,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负责人王经理介绍,小镇依托温泉资源与山地风光,打造了四季全时旅游业态——夏季采摘园、冬季滑雪场、特色窑洞民宿、惊险玻璃滑道,更深度融入上党民俗文化,发展夜间经济,致力打造综合性文旅IP。温泉酒店单日最高接待800余人次的成绩,印证了其市场潜力。
▲图为实践队于温泉小镇前合影
三、走进兵工圣地,汲取信仰力量
实践尾声,队员们来到潞州区南石槽村的刘伯承工厂旧址,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这座解放战争时期唯一以刘伯承先生命名的兵工厂,曾创造月产3万余发炮弹的军工奇迹。在讲解员动情叙述中,该厂优秀员工田万喜骑车追敌机取炸药、郝庆胜土法自制焊条等英雄事迹震撼人心……“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兵工精神,在泛黄史料中熠熠生辉。队员们触摸着历史的温度,誓言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融入青春奋斗。
▲图为实践队倾听讲解员讲解工厂历史
四、青春答卷写在大地,阡陌深处方见中国
从辛村非遗传承的匠心坚守,到乌集头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从常平小镇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到兵工厂热血铸剑的信仰丰碑——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队员们深切体悟到乡村振兴的多元维度。“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乡村产业到文旅融合,队员们用青年的眼光观察着乡村发展的脉络,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的广袤。
“在田间地头,读懂了农民的坚韧与期盼;在工厂旧址,触摸到信仰的力量。”实践队员说道。三天的壶关之行,不仅积累了详实的调研数据,更锤炼了青年学子的乡土情怀与责任担当。当返校的列车驶过太行山脉,车窗上倒映着学子们凝神的目光——那些琉璃的光泽、西红柿的红艳、弹壳的冷灰共同交织成爱国的精神底色。这支青年队伍,正将所见所思转化为助力壶关乡村发展的真知灼见,让青春智慧在太行的沃土上生根发芽,为绘就新时代山乡巨变图景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柴于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柴于涵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