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洪津)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粤农文创突击队于七月七日上午开展“诵诗歌扬爱国情唱军歌筑强国志”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以诗歌朗诵、国情知识宣讲、军歌传唱等形式,为中小学生搭建沉浸式爱国教育平台,在寓教于乐中让文明实践之花绽放于校园沃土。
诗咏山河:童声勾勒家国轮廓
“小燕子的祖国是它的泥窝,每年春天都要回来多么的执着……”活动伊始,清脆童声朗诵响彻教室。孩子们以充满童趣的《祖国是什么》为媒,用“小燕子的泥窝”“小蚂蚁的蚁穴”等鲜活意象,将“祖国”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图景。诗歌中“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铿锵字句,与“五十六个民族,名人众多”的自豪表述,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勾勒出祖国的历史厚度与山河壮丽。这场朗诵会匠心设计互动环节,主持人引导孩子们以“我的祖国家乡”为主题补充创作元素:有学生用“稻田里的蛙鸣”描摹家乡夏日生机,有学生以“老槐树下的祖辈故事”追溯奋斗历程,让诗歌成为串联个体记忆与家国情怀的精神纽带。当集体朗诵至“每一个传说都是一句凝重的嘱托——热爱祖国”时,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光芒,正是文明实践中爱国种子萌芽的鲜活印证。
图为粤农文创突击队队员与小学生们诗歌朗诵的合照。通讯员 林怡君摄
史问春秋:知识筑牢信仰根基
“我国四大发明有哪些?”“亚洲第一长河是哪条?”在“我的祖国”主题环节,一场别开生面的国情知识问答掀起活动高潮。20余道精心设计的题目贯穿历史经纬: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到五星红旗与《义勇军进行曲》的象征意义;从长江黄河的地理常识,到长城兵马俑的文化标识,多维度构建爱国知识体系。“今年10月1日是祖国母亲的第76个生日”——当答案揭晓时,全场掌声雷动。活动以“讲解+问答”形式,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坐标,转化为可触摸的时间刻度。在“世界最高峰”“中国最大内陆湖”等问题的抢答中,孩子们不仅巩固了国情知识,更通过“天安门广场”“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答案的交流,完成了一场跨越疆域的“云游历”。这种浸润式教育,让抽象的爱国理念具象为可感知的知识图谱。
图为粤农文创突击队队员开展国情知识宣讲的照片。通讯员 张泽广 摄
歌唱强军:旋律凝聚奋进力量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强军战歌》的激昂旋律将活动推向高潮。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传唱这首军旅歌曲,“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的歌词与“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要求,通过音符传递给每一位青少年。活动特设“军歌背后的故事”讲解环节,主讲人以“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为引,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等英雄事迹诠释歌词内涵,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不惧强敌敢较量”的精神内核。当歌声与故事交织,教室中仿佛扬起一面精神旗帜——这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对“强国有我”信念的唤醒。有学生坦言:“唱完军歌浑身是劲,以后要像歌词里说的那样为祖国担当。”
图为粤农文创突击队队员们与小学生们合照军歌的照片。通讯员 尹桦隆 摄
行践初心:文明绽放成长之路
此次活动以“诗歌+知识+音乐”的三维模式,构建起立体化爱国教育体系:从具象的家乡意象到宏观的国家认知,从历史记忆的唤醒到强军精神的传承,始终紧扣“实践”内核——既有台上的展示演绎,也有台下的互动共鸣;既有知识的系统传递,更有情感的深度共鸣。粤农文创突击队负责人表示:“新时代文明实践需贴合青少年认知特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生动载体,让爱国情怀从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受、可参与、可传承的精神力量。”据悉,该团队后续将围绕“劳动最光荣”等主题持续开展实践活动,推动文明新风在青少年心田深耕厚植。当活动结束的铃声响起,孩子们仍在轻声哼唱军歌旋律。那挺直的背影、明亮的眼眸,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最鲜活的注脚——在诗歌中感知祖国温度,在知识中丈量祖国广度,在歌声中凝聚奋进力量,这便是活动留给青少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粤农文创突击队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合照。通讯员 谭福瑞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洪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津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