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金书婷 谢思齐)为传承运河文化中各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基因,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同心共筑的良好局面,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运河古韵,民族同心”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金书婷以“深入了解苗族文化,促进民族情感交流”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实践活动,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架起了一座连接运河文化与苗族风情的桥梁。

(一)苗寨建筑:凝固的民族史诗与生态智慧的结晶

2025年6月28日,实践队员来到贵州黔东南的白岩村,开展苗族吊脚楼建筑的调研。在黔东南的崇山峻岭之间,依山而建的苗族村寨与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有致,点缀在大地之上。苗族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建筑宝库中极具辨识度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民族记忆。

▲图为白岩村吊脚楼

苗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吊脚楼。这种以木为骨、以石为基的传统民居,依山就势而建,一半脚踏实地,一半凌空高悬,底部由木柱支撑,既避免了地面潮湿,又减少了对山地环境的破坏。吊脚楼多为三层结构: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杂物;中层是家人日常生活的核心区域,设有火塘和客厅;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物品。功能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苗族祖先的智慧。建筑细节中处处可见苗族文化的印记。吊脚楼的飞檐翘角形似牛角,寓意苗族对牛的图腾崇拜;门窗上雕刻的“万字纹”“回字纹”等图案,象征吉祥如意、生生不息;部分地区的吊脚楼还在廊柱、栏杆上绘制与苗族古歌、迁徙故事相关的彩绘,使建筑成为“看得见的历史”。

▲图为白岩村吊脚楼

如今,苗族建筑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生活空间,更成为展示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许多苗寨在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文化旅游,让更多人得以走近这些“凝固的史诗”,感受苗族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使古老的建筑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史诗 绣出千年民族风华

2025年7月2日,为探究苗族服饰文化,深入感受苗族千年传承的独特韵味,实践队员身着苗族传统服饰,前往贵州雷山开展实地调查。银饰叮当,绣纹灵动,苗族服饰凭借绚丽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活态史书”。从头顶的银冠到脚下的绣鞋,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苗族先民的智慧与情感,堪称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图为实践队员穿着苗族绣衣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居民身穿苗族盛装

苗族服饰最引人注目的,是银饰与刺绣的完美融合。一套完整的苗族银饰造型繁复、重达数十斤,步履间银铃碰撞,清脆作响,既显庄重华贵,又暗含着独特的文化密码。苗族服饰的款式因支系而异,呈现出“百苗百衣”的丰富面貌:黔东南的长裙苗以多层百褶裙搭配精美银饰著称,湘西的短裙苗则以简洁利落的剪裁凸显灵动,而滇东苗族更偏爱深沉的靛蓝底色,辅以少量彩绣点缀。这些风格各异的服饰,不仅是不同支系身份的象征,也记录着苗族迁徙途中与各地文化交融的印记。

▲图为实践队员与苗银文化传承人交流

苗族人不仅擅长制作衣服,连鞋子、背带和儿童帽子也同样精致。这些服饰配件均采用苗族传统刺绣工艺,使整体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它们不仅记录着苗族女性的巧思,也承载着家族的温情,更使古老的刺绣技艺在代代相传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毕竟,最美的艺术,从来都源于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苗族蜡染成品展示

如今,苗族服饰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设计,让苗绣登上时尚舞台;非遗工坊里,蜡染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这些穿在身上的文化,正跨越时空,向世界诉说着苗族千年的风华与魅力。

(三)苗族吃新节与古藏节:以节庆为媒,续家族温情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节日与风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吃新节”和“古藏节”。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缅怀,更以独特的仪式凝聚家族亲情,传承民族文化。节日期间,归乡的“姑妈”们、香气四溢的宴席、欢腾热烈的歌舞,共同绘就了苗族最生动、最鲜活的生活画卷。

▲图为实践队员与长桌宴壁画合影

吃新节:庆丰收,盼团圆

每年农历七月,苗族迎来传统节日“吃新节”,以“尝新”和“团聚”为主题,表达对自然的感恩。节前,家家户户采摘艾叶包粽子,准备节日食品。节日当天,出嫁的女儿们携米酒、刺绣布帕等礼品回娘家团聚。村寨里,村民杀鸡宰猪,用新米和鸡肉熬制鸡稀饭,共享丰收喜悦。正午时分,长桌宴开席,酸汤鱼、腊肉、糯米饭等佳肴摆满餐桌,家人围坐一堂,共叙亲情,庆祝节日。

▲图为姑妈回娘家壁画

古藏节:祭先祖,聚人心

每13年举行一次的“古藏节”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对祖先迁徙历史的集体记忆,核心仪式为“祭鼓”,鼓被视为祖灵象征,祭祀旨在祈求族群兴旺。古藏节期间,“姑妈归乡”仪式尤为庄重。出嫁的女儿提前数月准备,携带婆家厚礼回娘家,参与这一跨越十余年的家族盛事。节日仪式中,杀猪宰鸡具有特殊意义:猪肉分赠家族各户,象征“有福同享”;鸡稀饭作为祭品敬献给鼓神后,众人共同食用,寓意祖先护佑全家。长桌宴上,老人们用苗语吟唱古老迁徙歌谣,宾客相互敬酒,气氛热烈。饭后举行芦笙舞会,数百人手拉手围圈起舞,无论是否熟悉舞步,都能融入其中。此外,节日还设有盛大的斗牛比赛,各地精心饲养的壮牛披红挂彩,在斗牛场上展开激烈角逐。

▲吹芦笙跳苗舞

无论是吃新节的温馨团圆,还是古藏节的庄重盛大,苗族节日始终以“姑妈归乡”为纽带,让出嫁的女儿始终与家族紧密相连。鸡稀饭的清香、长桌宴的热闹、圈舞的欢腾,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节庆是亲情的“加油站”,而亲情正是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穿梭于苗寨建筑间,触摸服饰的细腻纹理,沉浸在节庆的烟火气息里——这场调研让民族文化的交融变得具象可感。苗族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温情与传承,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养分。愿青年以更多这样的探索,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共生,让新时代“同心共筑”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与交融中不断续写新的精彩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金书婷 谢思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思齐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9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