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赴东风汽车博物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千余件实物史料挖掘襄渝铁路铁道兵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深厚的血脉联结,重温铁道兵的奋斗史诗,感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

▲图为“铁脉薪传实践团”在馆内浮雕前的合照(高思琦摄)

襄渝铁路与二汽建设,两条承载着时代使命的“钢铁动脉”交汇。为了给二汽建设运输48万吨设备,175名铁道兵烈士将生命献给了十堰这片热土,献给了祖国基础设施建设,用它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了钢铁动脉。馆内象征东风55年历程的55级台阶与三线建设展区,处处都流露出对这段光辉历史的致敬。1969年襄渝铁路开工,铁道兵8个师进驻鄂西北。在1971年,襄渝铁路尚未建成之际,二汽24个专业厂建设所需的万吨级设备,正是通过铁道兵抢修的临时便道运到十堰21条山沟。展柜内1971年的《设备运输日志》以简洁的文字还原了当时紧张的情形:“7月暴雨致便道坍塌,铁一师三团连续作业32小时抢通,保障长春发来的齿轮加工中心如期到位”。 这正是铁道兵不畏艰难、攻坚克难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图为“铁脉薪传实践团”成员在参观襄渝铁路的发展进程(高思琦摄)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步入“强军有我”展区,一辆“功臣车”EQ240静静陈列,其1975年生产档案旁特别标注:“1976年7月,首批30辆经襄渝铁路紧急驰援唐山震区”。泛黄的《铁路军运规程》第17条,保留了铁道兵首创的“三角木固定法”示意图,这项创新技术有效地保障了军车运输的安全,直至1980年代仍在使用,可见铁道兵的智慧与担当,无论是建设铁路,还是保障运输,铁道兵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鱼水情深彰显为民初心,“三线岁月”沉浸展区里,张湾医院展柜内带裂痕的白瓷盘刻有“铁一师卫生连1972年赠”字样,经光谱检测证实盘沿残留的是药渍,主要成分为1970年代常用急救药物“安宫牛黄丸”,与《十堰卫生志》记载的“1972年该院救治12名中毒战士事件”相互印证,形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呼应,这只白瓷盘不仅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更是凝固了铁道兵以血肉之躯与死神赛跑、用生命守护战友的英雄气概。

▲图为“铁脉薪传实践团”成员在热情讨论襄渝铁路的发展(王嘉雯摄)

此次东风汽车博物馆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汽车工业历史教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收获颇深。襄渝铁路全长916公里,累计为二汽运输设备48万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每公里铁轨下平均3名建设者的青春与热血,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无数铁道兵战士用钢钎、铁锤、汗水书写的奋斗史诗,他们以生命为笔墨,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勾勒出襄渝铁路这样一条钢铁动脉,让翻山越岭、肩挑背扛成为历史,让走出大山不再是人们心中的奢望。现今襄渝铁路的变化从未停歇,但那抹时代的印记,那些脊梁如钢的背影,那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信念从未改变,也不会褪色。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秦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秦韩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2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