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亳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科普筑梦,一同前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的脚步不停,继续带着精心准备的科学盛宴,为当地学生编织了一段充满好奇与欢笑的探索之旅。
微观世界里藏着生命的密码,彭梓浩同学用一堂生动的细胞课,带孩子们推开了这扇神秘的大门。他以“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为引,避开晦涩的术语,转而从“树叶为何常青”“小草为何挺立”等生活细节切入,把细胞壁的支撑作用、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讲得像故事一样有趣。配合色彩鲜明的结构图,孩子们很快弄清了两者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那些看不见的细胞壁、液泡,仿佛一下子变得可触可感,不少孩子睁大眼睛追问:“我们的皮肤细胞里,也有这么多‘小零件’吗?”
图为彭梓昊为大家展示植物细胞模型
午后的阳光正好,李骐峰同学带着孩子们穿越回亿万年之前,开启了一场恐龙奇遇记。从三叠纪的始祖鸟到白垩纪的霸王龙,他用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复原图、一段段动态短片,让不同时代的“地球霸主”跃然眼前。聊到恐龙灭绝的谜题时,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小行星撞地球时,恐龙们在想什么?”的脑洞问题,引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畅想。当讲到恐龙化石如何在地下沉睡千万年、又被科学家唤醒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也成了探寻远古的星火。
图为李骐峰同学向大家展示恐龙化石模型。
课堂之外,科学与欢乐撞出了更绚烂的火花。放风筝时,志愿者和孩子们手拉手奔跑,看五彩的风筝乘着风势攀升,绳线的拉力里藏着协作的默契;趣味实验展示环节,更是让现场成了惊叹的海洋——锌片在硫酸铜溶液中缓缓“穿”上红铜外衣,蓝色的液体渐渐褪成透明,这神奇的变化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往前凑,小脸上写满了“原来科学这么酷”的惊喜。而摩擦力、大气压等物理实验的演示,更让他们在亲手触摸中,感受到藏在日常里的科学魔法。
图为方子璇同学带学生一起做化学实验
图为志愿者带大家一起放完风筝后的大合影
这一天,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奇妙体验。团队用真诚与创意,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扎根。接下来的旅程里,这份对未知的好奇,还将继续生长、绽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业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业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