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淮北师范大学"黄梅戏里寻徽韵,芳华途中探戏魂"实践团队于6月29日奔赴"黄梅戏之乡"安庆,开展为期一周的文化探寻之旅。团队先后走访安庆市杏花黄梅戏剧院、安庆市博物馆、严凤英纪念馆等地,通过专业访谈、沉浸体验、文化宣传等形式,深入挖掘黄梅戏艺术精髓,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对话非遗传承人:聆听黄梅戏的守正创新

在安庆市杏花黄梅戏剧院,团队专访了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郑洪先生。郑先生从专业视角系统讲解了黄梅戏的起源发展、唱腔特色及表演体系,现场演绎了《金钗记》等经典选段。在谈及传承发展时,他强调:"黄梅戏既要守住戏曲的根与魂,又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表达。"剧院团长张杏花女士则分享了剧团深入基层演出的生动故事,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艺术生命在于扎根人民。

(图为实践团队走进杏花黄梅戏剧院)

(图为郑洪先生为实践团队演绎《金钗记》)

(图为实践团队与杏花黄梅戏剧院团长张杏花女士及郑洪先生合影)

博物馆沉浸体验:触摸戏曲文化脉络

在安庆博物馆黄梅戏专题展区,成员们通过百余件珍贵戏服、道具、手抄剧本,系统梳理了黄梅戏从民间小调到成熟剧种的发展历程。特别设计的戏曲拼图、行当知识竞答、脸谱涂色等互动项目,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当站在复建的古戏台下观看实景演出时,成员王同学感叹:"原来唱腔里的婉转起伏,都承载着江淮地区的文化密码。

(图为实践团队在观赏戏服)

(图为实践团队沉浸观展)

(图为实践团队在戏台下观看戏曲表演)

(图为实践团队在安庆博物馆内合影)

缅怀艺术宗师:感悟严凤英的戏魂匠心

严凤英纪念馆内,泛黄的剧照、珍贵的手稿和复原的舞台场景,生动再现了这位艺术大师"戏比天大"的一生。通过讲解员动情讲述,成员们了解到严凤英如何将民歌元素融入唱腔,又如何为艺术奉献终生。"看到她用铅笔仔细标注的曲谱,团队成员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艺术追求。"团队成员李同学在研讨会上如是说。

(图为实践团队在严凤英纪念馆内交流研讨)

(图为实践团队在严凤英纪念馆前的合影)

社区文化播种:让戏曲扎根生活土壤

在莲湖公园的文化宣传活动现场,团队创新采用"方言唱段+知识问答"形式,吸引数百名市民参与。"您知道《天仙配》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属于什么唱腔吗?"随着问题的抛出,队员们用安庆方言示范讲解,让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七十岁的陈奶奶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年轻人这么用心传扬家乡戏,真好!

"

(图为实践团队在莲湖公园开展文化宣传活动)

从博物馆的文物典籍到街头巷尾的即兴传唱,从艺术家的匠心坚守到百姓的自觉传承,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黄梅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其生命力不仅在于舞台上的华彩乐章,更在于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带队教师张教授表示:"这次实践是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度对接,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让更多青年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以专业所学服务文化振兴,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文:杨欣悦,邓雨歆/图:邓雨歆 王少云 杨欣悦 张怡婷 /审核:徐聪慧/审校:卓泽朋/终审:吴守宝)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欣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欣悦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