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探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设计学科在生态价值转化中的独特作用,7月2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艺路零碳”暑期实践团奔赴衢州市开化县苏庄镇,深入田间地头与村舍社区,通过实地调研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深度调研、专业设计与社会服务,系统性地投入到苏庄镇低碳科普宣传体系的构建工作中,贡献青春智慧。
图1 实践团合照
上午,实践团与苏庄镇党委副书记程旭、苏庄镇副镇长张仪国、浙江环境科技集团开展低碳小镇相关专题座谈。浙江省科技特派员王丽教授引导实践团与镇政府领导达成共识:将“低碳科普宣传设计”作为本次社会实践的核心产出方向。
确立了四项关键设计任务:乡村低碳导视系统设计与优化、国家级非遗“香火草龙”文化IP的低碳主题转化、生态研学路线视觉系统开发、设计支持研学体验的科普视觉方案。 这四项任务紧密围绕“可视化、体验化、标识化”的低碳科普宣传目标,为团队后续工作提供了精准靶向。
图2 苏庄镇调研座谈会
随后,在镇政府引领下,团队展开了多维度、沉浸式的田野调查与素材采集工作。同学们深入考察国家级非遗“香火草龙”体验馆,深度理解其文化内核与利用秸秆材料的生态智慧,为苏庄的低碳化设计提供文化支撑与创意源泉。
图3 参观非遗香火草龙
团队将足迹扩展至苏庄镇入口“好运苏庄”标识区、派出所施工区,并深入唐头村、古田村、横中村等多个生态水稻基地,实地触摸乡村发展的生态脉搏。精准的田野工作串联起文化、生态与建设场景,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与精准方向指引。
图4 实践团深入苏庄镇
图5 好运苏庄
下午,实践团赴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进行专题学习。团队成员通过研究珍稀动植物标本(如白颈长尾雉、南方红豆杉)及互动装置,深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理解,系统收集特色物种信息与科普资料,为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低碳科普标识和导视系统储备核心视觉元素与知识内容。
图6 参观钱塘源国家生态科普馆
此次苏庄镇的实践活动中,不仅为苏庄镇低碳形象升级与生态价值转化注入了可持续的创新设计力量——围绕绿色低碳理念重塑小镇视觉形象、环境标识、研学体验与文化IP;更使青年学子在真实的生态场景中深化了对“设计赋能生态”的理解,提升了运用专业服务社会的实战能力,为乡村绿色共富贡献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尤峥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尤峥皓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