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6月30日讯(通讯员 朱希羽 刘伟琦), 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奔赴福建三明泰宁县,通过上午与县文旅局深入座谈及会后村落走访、下午重点探访梅口茶文化馆并考察状元茗和茶山, 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了解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现状与挑战。

座谈交流与村落走访: 聚焦现状与实地感知

上午, 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首先与泰宁县文旅局王观富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会上, 王主任全面介绍了泰宁县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瓶颈以及正在进行的探索。 他首先指出红色旅游项目存在同质化现象,虽然泰宁拥有富集的红色资源 , 但内容雷同导致游客体验深度和黏性不足。 随后, 他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国家级梅林戏、省级游馆舞等宝贵遗产缺乏年轻受众的问题, 实践队员也结合前期调研分享了相关观察。 在介绍全城旅游发展时, 王主任根据实践队队员的提问指出泰宁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页献仍有提升空间, 且存在对季节性策略的过度依赖; 他提及了通过优化旅游营销政策、举办文艺街头演艺和赛事活动等全域旅游策路来吸引更多游客的努力。 此外, 座谈会还涉及了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相关政策实施, 以及文旅项目开发中普遍面临的管理和资金筹措挑战(如通过文保单位认养、招商引资活化利用古建筑等), 王主任分享了寻求机制创新突破的思路。 最后, 他特别介绍了九龙潭景区的成功经验, 尤其是其投入巨资打造的"日游看山水,夜游赏光影"的差异化产品模式, 有效提升了营收,成为泰宁文旅融合的一个亮点。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队员和文旅局负责人进行交流。供图 刘皓月)

座谈结束后,实践队随即前往南会村与水际村进行实地走访。 在南会村,队员们重点考察了山林间康养院的设施条件及其毗邻的茶园、溪流等自然环境资源。 在水际村, 队员们则观察了保存完好的古码头和承载当地非遗技艺的传统竹筏作坊, 初步感受了当地的乡土风貌与文化特色。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南会村集合总结。供图 刘皓月)

茶馆探韵与产业考察: 解码茶旅融合

下午,实践队首先踏入梅口茶文化馆,在茶香中解码泰宁茶文化基因。

岩茶同源: 地质脉络里的差异克争

讲解员指着“秦宁岩茶概况"展板介绍: "梅口与武夷山同属武夷山脉丹霞地貌,岩茶工艺同源, 但泰宁岩茶条索更紧纯, 叶底呈'三红七绿'特色。" 实践队对比两地茶样,发现泰宁岩茶香气更偏"蜜韵",为产业差异化克争找到了突破口。

闽台共情: 百福杯里的文化联结

展柜中, 全球唯一的 百福杯、百子杯尤为瞩目。 讲解员解读: "这套茶具由闻台工匠联合打造, 杯身'百福"百子'纹饰害意两岸同根、生生不息。"实践队观察到, 茶具设计融合闽派瞧刻与台湾珠琅工艺, 成为两岸文化交融的具象符号。

(图为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队员在聆听讲解员介绍百福杯。供图 刘皓月)

产业破局: 旧日供销社的新生计划

谈及"闽台茶旅融合项目", 讲解员展开蓝图:"盘活旧供销社资产, 分三期建设闽台产业园、茶文化交流中心, 引入台湾制茶大师资源, 打造'茶旅研学+文创孵化'平台。"目前, 已有3家台资企业签约入驻,计划明年推出"采茶、制茶、售茶"全链条体验, 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

随后, 实践队前在状元茗及周边茶山进行实地考察。 队员们深入茶园, 近距离观察了茶树生长状况, 了解了茶园的管理模式, 并沿茶山步道感受了茶产业的生态基底, 对上午座谈中提及的茶旅融合发展规划有 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调研余韵: 从思路碰撞到落地可期

从上午的政企交流"深度聆听”与村落“实地感知",到下午的"茶馆探韵"与茶山"产业考察", 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深入感知了泰宁文旅融合的脉络: 红色旅游求"新"、 非遗传承驶"活"、村落发展求“特"、茶旅融合求"深"。 后续,实践队将持续追踪调研, 结合所见所闻所学, 为泰宁文旅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视角与思考。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伟琦 朱希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伟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