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考证来为自己增加就业竞争中的砝码,久而久之形成“考证内卷”,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等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考证的门槛,本专业性技能证书必考外,甚至出现跨专业考证热潮。大学生“有证必考”现象的背后,是“多多益善”、“技多不压身”的普遍心态。只是这种“有备无患”的考证思路到底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多大的裨益,又是否是大学生活的理想“打开方式”,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并做到溯本求源。

一、大学生“考证热”现状分析

(一)社会原因

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这几年,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海归毕业生人数规模逐年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并不断倡导“重能力、轻学历”理念,但在人才招聘环节中,或许是因为对相关领域的不熟悉,又或许是因为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一些单位将获得证书与否作为衡量人才能力水平以及录用与否作为单一条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具备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且所持证书与所学专业背景一致、与本人实际能力一致为最佳。在招聘过程中,当用人单位无法准确地评估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时,看所持有的证书就能成为最直观和有效的办法。

(二)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考证热”究其大学生自身原因有两点:一是大学生对于择业就业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在面对招聘时自身的证书越多,获得的机会就越大。二是“考证热”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就业焦虑和职场焦虑。对于经历过长期“应试教育”的一些学生和家长来说,考试是人才遴选和晋升的主要通道,考试成绩也至关重要。加之长期的学习也使得很多学生擅长应对考试测试等因素,所以考证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提升自我价值的最直接、快捷且得心应手的方式。

二、大学生“考证热”的利与弊

考取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等证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本来是一件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好事,但如果怀揣着焦虑并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以过分功利的心态去考试的话,往往会陷入扎堆考证、盲目考证的状态。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容易丧失理性分辨的能力,外加市面上各式各样的证书考试,很容易选择到不适合自己的考试,更有甚者会遭遇到诈骗,不光白白浪费心血和精力,个人财产还会遭受损失。

三、大学生“考证热”反思与建议

然而,随着近几年考证人数不断攀升,不少证书的取得难度也逐渐增大。如一级建造师2022年报考人数约为150万人,而通过率不足一成,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通过率在20%左右。为此,专家建言,考证热须结合自身情况,减少盲从,回归理性。在中国政法大学陈忠云教授看来,对于未来就业的准备,最有效的是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方向,“要理性分析自身,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擦亮双眼避开考证广告的陷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决定是否考证,考哪些证。”由于考证热的持续,这一方面的商机也不断增大。多地公安部门提醒,当前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鱼龙混杂,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谨慎选择,“一定要注意审查培训机构的相应资质,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相关信息,如培训机构有无失信等情况,应慎重报考。”(渤海大学 胡晓桐)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高校资讯
1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