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2025年4月2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梦想导师第四课时——“花灯耀四海—灯彩:第四课时”圆满落幕。本次课程本次课程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志愿服务中心及星志愿的梦想导师团队精心准备,面向广西南宁隆安县粤桂小学的孩子们,通过40分钟的沉浸式教学,将国家级非遗灯彩技艺与当代审美结合,让孩子们在光影交织中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中华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学生手工实践情况

【课程背景】

灯彩,又称“花灯”,是起源于汉代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古人以竹骨扎形、彩绢糊面,辅以剪纸、刺绣等技法,让寻常竹帛化作节庆里的璀璨星河。从宫廷宴饮的华美宫灯,到市井街巷的生肖彩灯,灯彩不仅是驱夜照明的器物,更承载着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

汉代时期,灯彩作为祭祀与节庆礼仪的一部分,初现工艺雏形;到了唐代,“千灯夜市”盛极一时,灯彩成为盛唐气象的文化符号;元宵灯会制度在宋代趋于成熟,“无骨灯”“珠子灯”等精巧形制层出不穷;而现如今,灯彩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美学名片。

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灯彩兼具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它象征着阖家团圆、美满幸福,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灯彩不仅是家庭的装饰品,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图为导师授课内容

【教学反思】

各位梦想导师表示: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美丽中国梦想导师支教项目,为广西南宁粤桂小学的小朋友线上教授灯彩课程,让他们受益匪浅。

在教学活动中,导师们深刻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

在备课过程中,导师们考虑到在往期课程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创作、手工制作基础,可以通过作品表达个人想法,因此在材料准备和课程设计上都增加了一定难度。课后反映出一些问题,但整体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备课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伙伴们的提醒帮助下,导师修改完善细节。通过金同学的试课,调整原先设计不足的地方。在导师教学过程中穿插学生实践,以保证更多的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实践任务。添加音乐提示,以舒缓学生面对任务截止期限的紧张情绪。最终取得了较好的呈现效果。

正式授课时,导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灯彩的图片与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以问题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使命感,学生纷纷踊跃发言。为让学生扎实掌握灯彩制作的核心技法,授课老师现场演示了绘画、巧妙的骨架搭建以及色彩搭配技巧,边示范边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与注意事项。之后,导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兴趣爱好,大胆构思独特的设计方案。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创作完成后,邀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灯彩作品,并详细介绍设计理念、制作过程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图为学生听课情况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灯彩制作技能、创意设计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法完成一盏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灯彩作品,部分学生的作品在创意构思与色彩搭配更是令导师眼前一亮! 这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创新运用能力,也让导师们看到了他们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不过,在本次课程中,也暴露出了线上教学的技术欠缺,线上授课很大一部分程度没有办法清楚的展示手工的每一步骤,导致部分孩子反应看不清步骤,在进行材料准备时,由于授课材料不统一,不同形式的灯制作难易程度不同,使得高年级和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没有办法按照进度完成课时目标,只能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解决。同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平均动手能力,孩子们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按照规划的步骤走,导致整体完成度不是很高。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导师会不断调整和反思,与孩子们共同成长,感受知识的魅力。

图为学生手工实践情况

【课程意义】

本次灯彩艺术课程圆满结束,教学效果良好,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首先,这是一次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孩子们亲手制作简易灯彩,在扎骨架、糊彩纸、绘纹样的过程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学习对称构图、色彩搭配等美学原理,让创意在光影中具象化。通过“亲手做”让古老技艺脱离枯燥的课本,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其次,这是一场文化自信的启蒙课堂:当孩子们提着自己做的灯笼讲述“元宵节习俗”,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焕发新生;课程融入灯彩背后的民俗故事(如“灯谜起源”“灯会与团圆寓意”),让孩子们透过一盏灯看见:它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团圆”“红火”等民族情感的载体,更是需要被新一代接过的文化接力棒。

最后,这是一份美育公平的温暖传递:从竹篾打磨的细致,到裱糊粘贴的反复调整,完成一盏灯需要全程专注。当孩子们点亮自己制作的灯彩,暖光映亮的不仅是作品,更是耐心耕耘后的成就感,为以后的生活注入一抹亮色。

本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接触优质艺术教育的机会,让灯彩的光,照亮更多孩子对美的向往。

图为学生听课情况

【总结展望】

“花灯耀四海—灯彩”艺术课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综合素养的培育,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理解传统、连接现代的艺术之窗。

那些或许不够精巧的灯彩作品里,跳动着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文化的初探索。竹篾弯折间,传统灯彩不再是古籍里的符号,而是被稚嫩双手点亮的星火——这不仅是手工课的成果,更是文明传承的生动注脚。

作为国家级非遗,灯彩的扎制技艺凝结着千年匠心。当孩子们打磨竹骨、裱糊彩绢时,他们触碰的不只是材料,更是在为技艺失传危机编织“防护网”。更深刻的是,这些带着童真的灯影,如同一扇窗,让孩子们直观看见传统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在心底播下“主动守护”的种子。

图为学生手工实践情况

如今,越来越多像“灯彩”这样的艺术课程如萤火燎原,志愿力量也在持续汇聚。但传承之路需守正创新:既要守住“竹骨绢面”的工艺本真,也要让灯彩与当代生活“共生”——比如用LED光源替代烛火,或结合科幻主题设计新灯型。唯有让古老灯彩焕发出“时代光晕”,才能在青少年心中点亮持久热爱。

灯彩课程只是乡村美育长路上的第一簇火苗。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志愿服务中心与星志愿的梦想导师团队将继续以非遗为灯,照亮更多乡村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传统灯彩的光晕中,看见文化星河的璀璨一角。

下一站,共赴更绚烂的灯火之约!

图为课程结束合影

【合作单位介绍】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创立于2008年,目前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可能”“创新求变”的核心价值观,通过项目老师“服务学习”的模式,让项目老师实现学生成长目标的同时,也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加深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并获得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 ——“育人,遇自己”,进而长期发力促进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企鹅支教

企鹅支教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支教实验室(简称“腾讯SSV数字支教实验室”)推出的项目,这个项目把传统的线下支教搬到了线上,让远程支教这件事成为了现实。

支教课程以素养类课程为主,目的是帮助乡村学校的孩子延展知识,拓宽眼界,即便您专业不对口,但只要您对支教充满热情,也可以为乡村孩子们带去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董宇轩 程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高校资讯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