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为深入落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精神,发挥大学生知识与技能优势,7月21日至8月3日,北京科技大学宁心筑梦实践队走进北京青龙桥街道“海·青”夏令营,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为期14天的学业辅导及素质拓展课程,聚焦孩子们的教育需求与全面发展,用真诚与专业搭建起成长的桥梁。
图:开营仪式合照 周宇豪摄
素拓课程:在多元体验中播撒成长种子
每天清晨,实践团成员们便准时抵达教室,投入紧张的课程准备和教学活动中。针对五年级至初一学生的特点,队员们精心设计辅导内容,通过“一对一”的形式,耐心细致地进行课业查漏补缺、知识巩固和课外拓展。在志愿者们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得到有效夯实,学习热情显著提升。
图:宁心筑梦小队为孩子们进行学业辅导 周宇豪摄
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与兴趣需求,宁心筑梦实践队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素质拓展课程,涵盖文化传承、科学探索、心理关怀等多个维度,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与互动体验中收获知识、涵养品格。
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水拓扇子课上,孩子们手执工具在水面晕染色彩,将流动的花纹拓印于扇面,感受非遗技艺的灵动;瓦当拓印课上,古朴的纹样在宣纸间重现,孩子们在一拓一印中触摸历史脉络;国学讲解课上,经典语句化为生动故事,引导孩子们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我的家乡” 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家乡风貌、用语言讲述故土故事,在分享中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图:水拓扇子 周宇豪摄
科学精神悄然萌芽。《大先生》科学精神科普课上,科学家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追光者”的敬佩;化学小实验课上,酸碱变色、沉淀生成的奇妙现象引发阵阵惊叹,好奇心在动手操作中被点燃;物理小实验课上,简单的杠杆原理、浮力现象通过趣味装置具象化,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触可感。魔方教学课上,志愿者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拆解、重组方块,在逻辑推演中锻炼思维敏捷度;计算机知识科普则用生动形式演示原理,为孩子们打开数字世界的大门。
图:魔方教学课上大学生和孩子们分享喜悦 刘钰鑫摄
心灵关怀温暖护航。情绪魔法棒活动中,孩子们用彩纸、丝带制作专属 “魔法棒”,在志愿者引导下学会正视与表达情绪;音乐鉴赏课上,经典乐曲流淌,孩子们在旋律中感受情感共鸣,用哼唱传递快乐。AI 工具教学课上,孩子们尝试用简单的绘图软件创作,在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中激发创造力。
图:情绪魔法棒图/音乐鉴赏课 周宇豪摄
联动课程:聚多方力量,绘就多彩成长画卷
为丰富活动内容、整合优质资源,宁心筑梦实践队与十余支专业实践团队联动协作,各团队发挥自身优势,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夏令营,形成了互补互促的良好格局。这些团队涵盖计算机与 AI、中医药文化、无人机科技、医学科普、环保主题及果蔬保鲜等多个领域,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科技的神奇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命教育的深刻启迪以及生活技能的实用知识,更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实现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活动安排的完善,让孩子们在跨学科、多维度的体验中拓宽视野,为夏令营注入了丰富而多元的活力。
图:京华百草联动 周宇豪摄
成长与回响:以爱为桥,见证双向奔赴
14 天的夏令营里,孩子们的变化清晰可见:课堂上,从最初的羞涩沉默到主动举手提问,思维的火花在互动中碰撞;课后,他们围着志愿者追问各类问题,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
家长们的反馈同样温暖,他们纷纷表示孩子在夏令营中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对志愿者的付出充满感激。
对志愿者而言,这段经历亦是珍贵的成长。他们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希望,用真诚与爱心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也让自身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力量。
14 天的夏令营时光,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知识的渴望、文化的自信与探索的勇气。宁心筑梦实践队的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爱心浇灌成长,不仅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搭建了一座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桥梁,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三下乡”的初心--让教育的光芒穿透地域与资源的壁垒,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未来,宁心筑梦实践队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继续深耕公益教育领域,期待与更多伙伴携手,让“海・青”夏令营的故事不断延续,让爱与知识的传递永不落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被温柔守护,向光而行。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