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融合,引导青年学子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绿冀青年志愿者协会党支部牵头组织“筑梦泰来,薪火相传”和“红色调研一队”实践团队,团队师生成员先后走进哈尔滨市宾县王以哲将军纪念馆、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馆,开展红色调研实践活动。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触摸抗战记忆,在精神传承中锚定青春坐标。

宾县追思:赤子抉择照见初心信仰

在宾县王以哲将军纪念馆内,泛黄的电文手稿、磨损的军用望远镜、字迹斑驳的家书原件,静静陈列在展柜中,无声诉说着这位抗日名将的传奇一生。“‘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危亡,王以哲将军坚决反对‘不抵抗政策’,力主联共抗日;西安事变中,他以大局为重推动国共合作,用生命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报国誓言。”讲解员的话语掷地有声,将众人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实践团队在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郭沐杭摄

“‘国难当头,当以国事为重’——家书中的这句话,让我读懂了何为‘把小我融入大我’。”实践队队员徐鹏凝视着家书原件,眼角泛起泪光。在他看来,王以哲将军的每一次抉择,都是对“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更要像将军那样,把个人理想植根于祖国大地,让信仰在时代浪潮中始终闪耀。”团队成员王治淇坚定地说道。

江桥铭记:第一枪声激荡民族血性

“1931年11月,正是在这里,马占山将军率领东北军将士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走进江桥抗战纪念馆,展柜中,锈迹斑斑的大刀与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形成鲜明对比,战壕复原场景里的“震天雷”炸药包仍带着岁月的冰冷。实践队队员夏华腾和李洋蹲在战壕模型边,指尖轻抚过模拟的“冰雪地面”:“课本里‘用血肉筑长城’的描述,此刻变得无比具体。80年前,正是这群最可爱的人,用血性与骨气为民族存续拼出一条生路。这‘第一枪’不仅是军事抵抗的起点,更是刻进民族基因的精神密码。”

江桥抗战纪念馆展出取得伟大胜利图片  郭沐杭摄

纪念馆内,“抗战胜利”展区的图片尤为醒目:延安人民敲锣打鼓的欢庆、东北军民举旗游行的热烈、台湾同胞含泪相拥的激动……这些跨越地域的喜悦,印证着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荣光。“从江桥血战到最终胜利,14年抗战的每一步都浸透着不屈与坚守。”“红色调研一队”实践团队队长孙浩源感慨道,“这段历史,让我们青年一代更深地感悟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从来没有捷径,唯有拼搏与担当。”

实践团队在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郭沐杭摄

青春接力:80载传承续写使命答卷

“从王以哲将军的‘家国抉择’到江桥将士的‘舍生取义’,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能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种。”“筑梦泰来,薪火相传”实践团队队长郭沐杭在交流时坚定地说,“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这场实践是一堂深刻的‘初心课’——青年党员的‘接力棒’,一端连着历史的精神遗产,一端通向民族复兴的未来。”

实践团队于王以哲将军纪念馆前合影  郭沐杭摄

实践团队于江桥抗战纪念馆前合影  郭沐杭摄

队员刘文硕和郭宇已开始整理调研资料:“纪念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活教材’。我们计划通过红色宣讲等形式,把江桥的‘第一枪’、将军的‘家国情’讲给更多同学听,让抗战精神在校园里‘活’起来。”

实践结束时,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感悟转化为行动:既要深耕专业领域,以“强国有我”的担当练就过硬本领;更要传承抗战精神,在志愿服务、社会建设中践行“请党放心”的承诺。

80载岁月流转,抗战精神从未远去。东北林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心灵体悟精神力量,正以青春之名,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属于他们的使命答卷——让伟大抗战精神,在传承中永远年轻。

(通讯员:郭沐杭)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