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志愿服务中心与星志愿社团联合举办的美丽中国•梦想导师项目中期总结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全体梦想导师及项目工作人员,共同对上阶段的项目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并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建议,擘画蓝图。
图为总结会开展情况
【上阶段工作回顾】
在上阶段的教学实践中,由梦想导师与在地项目老师通力协作、精心筹备的三节特色课程,已顺利完成并取得良好成效。课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充分发挥了高校志愿者的专业优势与在地教师的实践指导作用,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第1课时《匠心传承,纸因遇见——纸浆画》的亮点在于采用"提前试课+准备录播+优先直播"的创新模式,既保证了教学准备的充分性,又确保了课堂的互动性;同时通过贴近生活的课程导入方式,有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体现在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充分,未能给予每位学生充足的指导时间;此外课程中涉及文化内涵的内容相对较少。
图为第一课时情况
第2课时《水墨丹青的魅力——水拓》的亮点表现为团队安排专人负责物料准备,准备工作充分到位;授课内容设计富有吸引力且难度适中,即使是绘画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不足之处在于前期知识讲解和手工示范环节耗时较长;采用录播形式授课导致师生互动效果不够理想。
图为第二课时情况
第3课时《平安吉祥盘长结——中国结》的亮点包括:深入讲解中国结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学生收获颇丰;在提问环节精心设计"想法类"问题而非简单的"知识类"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欲望;授课导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制作进度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实践环节的有效性;通过引导、分享和展示等多元方式,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时间安排有待优化;现场收音效果不理想影响直播展示细节;在地教师与授课导师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偏差。
图为第三课时情况
【导师集体总结】
课程整体优点
采用"讲解-示范-实操"的阶梯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创作技巧;课程设计兼具创新性与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导师通过专业的技法讲解和个性化指导,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完成富有成就感的作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氛围活跃融洽,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创新采用"直播+录播"混合教学模式,直播环节强化师生实时互动,录播内容保障教学流程完整,二者优势互补。此外,教学团队精心准备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素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便于学生理解应用。
图为第一课时情况
课程整体不足
课堂时间分配方面,教师讲解与示范环节占比较大,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间相对不足;部分学生因设备或网络问题无法清晰观看手工技法等教学细节演示,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线上授课形式客观上制约了师生互动,导师难以实时观察并精准指导每位学生的操作过程,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和针对性指导有待加强;课程对相关民俗文化及历史背景的挖掘较为有限,未能充分展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录播课程因缺乏实时互动性。
图为第二课时情况
【项目老师观察总结】
本次项目成效显著,学生在课程参与度、学习兴趣激发以及传统文化认知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课程设计成功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掌握了手工技能,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项目运行呈现出四个突出特征:一是组织有序性,体现在完善的物料准备、规范的备课试课和有效的建议反馈机制;二是内容创新性,表现为课程设计强调"在地化"特色;三是执行高效性,反映在灵活的时间调整、顺畅的沟通机制和持续的课程优化;四是管理科学性,得益于明确的需求定位和各环节的时限管理。这种系统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为项目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未来发展,建议重点关注四个维度: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确保问题及时解决;细致观察学生的成长变化和项目实施中的潜在问题;深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个人成长;鼓励全身心投入教育创新实践。志愿者团队展现的青春活力与社会责任感,"在玩乐中学习"的教育理念,以及"参与、启发、赋能"的教学方法,共同诠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可能""创新求变"的教育追求。
"育人,遇自己"这一项目理念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本次实践的双重价值。项目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为参与者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这种双向受益的教育模式,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为第三课时情况
【下阶段工作安排】
4月30日《竹韵悠扬的传统手工艺——竹编风铃:第5课时》
竹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工艺智慧。本课程采用"认知-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专业讲解使学生了解竹编的历史渊源、材料特性及工具使用方法;随后进行分步骤的编织技法示范与指导实践;最后鼓励学生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入个性化创作。该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精细动作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更通过工艺实践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实现了技艺传承与文化浸润的双重教育目标。
图为第五课时部分内容
5月10日《把春天带在身上——锤草印花:第6课时》
本课程将传统植物印染工艺与现代美育理念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自然艺术体验。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递进环节:系统介绍各类花草的形态特征与染色特性;详细讲解锤草印花的技术要点与安全规范;指导学生完成从材料选择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通过该课程,学生既能掌握传统印染技艺的基本原理,又能培养观察自然、发现美的能力。课程特别强调环保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生态教育的有机融合。
图为第六课时部分内容
5月17日《指尖绽放的非遗之花——粘土玫瑰:第7课时》
本课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黏土工艺为核心教学内容,重点传授传统玫瑰造型的制作技艺。课程首先讲解黏土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工具使用方法;随后分步骤演示花瓣塑形、叶片制作、整体组合等关键技术;最后指导学生完成个性化创作。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工艺技法,更能深入理解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审美价值与工匠精神。
图为第七课时部分内容
5月24日《纸张的非遗之旅——衍纸:第8课时》
衍纸艺术作为纸艺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本课程从历史文化、工艺技法、创意设计三个维度展开教学:首先梳理衍纸艺术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随后系统教授基础卷纸技法和组合原理;最后指导学生完成主题性创作。课程通过模块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耐心与专注力,同时激发其艺术想象力。该课程不仅传承了传统纸艺技法,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的完美结合。
图为第八课时部分内容
【未来展望】
此次中期总结会既是对过往实践的系统梳理,更是对教育初心的深情回望。梦想导师们用专业与热忱搭建起传统文化传承的桥梁,以创新教学模式点亮了孩子们的艺术梦想。从纸浆画到中国结,从线上互动到线下指导,每一个教学瞬间都凝聚着教育者的智慧与担当。
展望未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志愿服务中心与星志愿的梦想导师团队将继续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在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实效、深化文化传承等方面持续发力。相信在全体梦想导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教育实践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让教育创新的薪火代代相传!
图为总结会结束合影
【合作单位介绍】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创立于2008年,目前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可能”“创新求变”的核心价值观,通过项目老师“服务学习”的模式,让项目老师实现学生成长目标的同时,也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加深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并获得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 ——“育人,遇自己”,进而长期发力促进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企鹅支教
企鹅支教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支教实验室(简称“腾讯SSV数字支教实验室”)推出的项目,这个项目把传统的线下支教搬到了线上,让远程支教这件事成为了现实。
支教课程以素养类课程为主,目的是帮助乡村学校的孩子延展知识,拓宽眼界,即便您专业不对口,但只要您对支教充满热情,也可以为乡村孩子们带去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优然 于晓敏 程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程源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